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30 08:31:58
簡單計算可以發現,今年1~10月比去年同期多出口了約866.1萬臺彩電,但總銷售額(約101.72億美元)卻比去年同期(約105.39億美元)少了3.6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29億元!
在面臨國內激烈的價格戰以及進入存量市場的背景下,國內彩電企業紛紛將目光轉向海外市場,然而,最新的數據顯示,彩電企業在海外市場遭遇的競爭壓力同樣不小,面臨增量不增收的境況。
▲圖片來源:東方IC
日前,前瞻網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10月我國電視機出口均價為149.2美元/臺,去年同期則為177.07美元/臺,價格同比下降15.74%,但同時2016年1~10月我國電視機出口累計達到6818萬臺,數量同比增長14.55%。
簡單計算可以發現,今年1~10月比去年同期多出口了約866.1萬臺彩電,但總銷售額(約101.72億美元)卻比去年同期(約105.39億美元)少了3.6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5.29億元!
能買到“物美價廉”的中國彩電,想必不少外國人都笑了。但這真的是件好事嗎?
價格戰下,國內彩電業承壓已久
受“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系列家電政策的帶動,國內彩電市場已逐漸走向飽和。據奧維云網數據顯示,早在2014年,中國彩電市場便遭遇了30年來首次下滑。其中彩電市場總量為4461萬臺,同比下降6.6%,銷售額1462億元,同比下降14.5%。
而從2016年上半年開始,此前斷崖式下跌的液晶面板價格迅速回升,這令下游的整機品牌廠商承受重壓。
▲圖片來源:東方IC
11月21日,樂視超級電視宣布漲價,部分產品上調100元,部分上調300元,原因是面板漲價已經超出了生態補貼能力。今年9月,樂視就曾公告稱,第4代樂視超級電視部分機型價格將在9月20日起上調100~200元。
不僅是互聯網品牌,傳統企業同樣備受面板漲價和價格戰的煎熬。一位傳統電視企業大佬向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透露,今年上半年他們就已經感受到電視面板漲價帶來的經營壓力,因此在4月份的時候就已經放棄了對價格戰的跟隨。
國內A股上市的4家彩電巨頭的2016年半年報數據顯示:
海信電器(600060,SH)2016年上半年電視機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19.16億元,同比下降7.66%;
深康佳A(000016,SZ)的彩電業務2016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53.68億元,同比下降8.07%;
TCL集團(000100,SZ)旗下的TCL 多媒體電子2016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119.7億元,同比下降1.63%;
四川長虹(600839,SH)2016年上半年其電視產品實現營業收入62.41億元,同比下降20.51%。
創維數碼也公布了截至2016年9月30日六個月的中期業績,其公告顯示,營業額202.91億港元,比去年增加3.8%;毛利41.7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7%。
而對于互聯網品牌新進入者對行業目前的影響,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曾向記者坦言,尤其最近一兩年新的競爭者加入,比如樂視、小米等互聯網電視品牌的加入,他們借助資本市場籌集了不少錢,采取了更加激進的方式進入這個市場。
搶灘海外,卻面臨“增量不增收”
國內家電市場已成紅海,不僅有各大傳統彩電巨頭的爭奪,更有樂視、小米等互聯網企業搶食,海外市場越來越成為彩電企業的另一個重要增長點。
據北京商報報道,早在今年6月,國家海關總署曾公布今年前4個月電視的出口量。數據顯示,2016年1-4月,我國彩電出口總量達2150萬臺,同比增長13.1%。但出口金額卻為201.8億元,同比下降4.2%。
而上文提到的前瞻網公布的數據,無疑說明了這一現象仍在延續。
▲圖片來源:東方IC
日前創維方面公布的數據稱,今年3到9月,其國內市場電視銷量基本持平,但總體銷量仍增加了24%,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來自于海外市場的增量,其海外市場銷量由去年同期的250萬臺增長到今年的437萬臺。
但目前,前瞻網的數據也顯示出了彩電企業征戰海外市場的不足。數據顯示,2016年1~10月中國電視機出口均價一直都處于同比下降中。
家電分析師劉步塵認為,“一方面是中國彩電企業現在出口的心情比較迫切,因為國內市場這幾年情況不太好,希望借助國際市場來實現增量,彌補國內的增長不足,在出口不足的情況下就可能會調整價格;另一方面,這和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品牌定位偏低有關系,中國企業對自己產品的自信心還不夠強。”
“這兩年國內市場不景氣,但外銷市場增長很快。價格下跌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今年上半年面板價格是在降低的,成本也在下降;另一方面,出口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海外貿易商也在壓價,而且中國彩電出口多是ODM、OEM等貼牌出口為主,利潤也越來越低。”
——在另一家電分析師梁振鵬看來,中國彩電企業應該提高自主品牌出口比例,才能為產品帶來溢價能力,同時提升品牌美譽度和知名度提高產品附加值。
▲圖片來源:東方IC
劉步塵也贊同中國彩電企業必須要走自主品牌的道路,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在過去很多年我們也都在嘗試這一條路,但是走得特別難,比如海爾是在海外市場堅持自主品牌最堅定的一個中國企業,但即使是這樣的企業在美國市場打開局面也非常難,最終還是不得不通過收購GE家電業務這種方式來占領美國市場。”
“當然,中國彩電品牌出海掘金,也將直面來自三星、LG等跨國彩電巨頭的競爭壓力,面對復雜的海外環境,中國品牌應摒棄單打獨斗的做法,避免國內慘烈的價格戰蔓延到海外市場。”劉步塵還表示,品牌的國際化,一方面要經歷很多困難,一方面需要較長時間,只有中國的企業集體強大,才能在世界市場上有更多的話語權,也才能更有利于行業和自身的發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