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1-08 20:50:55
隨著票據風險事件的頻發,監管部門對該業務的監管也是不斷加強。同時,銀行也在嘗試從業務設計層面防范票據風險。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施娜
每經記者 施娜
今年以來,農業銀行、中信銀行、天津銀行等相繼發生票據業務風險事件,累計涉案金額逾百億元。
但票據天然具有支付結算和融資服務的雙重屬性,也是目前購、銷雙企業接受程度最高、使用最頻繁的金融工具。
央行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企業累計簽發商業匯票9.4萬億元,金融機構累計貼現51.9萬億元。
這里面多數商業匯票為小于50萬元的“小票”、并有不少比例由“小銀行”承兌。這些票據在市場上被接受的程度低、流通不暢,常常導致企業的管理成本和資金成本增加。
為解決這些問題,一些銀行都推出了相應的票據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在線支付、在線融資、在線增信等問題,同時也減少企業可能面臨的票據信用風險、法律風險以及瑕疵風險等問題。
電票風險亦不容忽視
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企業累計簽發商業匯票22.4萬億元;而當年新增貸款僅11萬億元。
隨著票據風險事件的頻發,監管部門對該業務的監管也是不斷加強。據了解,上述農業銀行等票據風險案件涉及的票據均為紙質票據。
而對于一般商貿企業也面臨著遭遇假票、克隆票,以及被拒付等問題。
浙商銀行公司銀行部副總經理沈金方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企業最擔心的法院公示催告、銀行掛失止付等票據風險發生的概率不到萬分之二(按浙商銀行涌金票據池逾40萬張入池票據測算),這比中彩票的概率還要低。不過,票據發生風險的概率雖小,但嚴重影響紙票流轉和管理成本。
事實上,央行自2010年開始推行電票。
近年來,電子票據的市場接受度逐年遞增,2012年~2015年全國電子商業匯票承兌筆數平均每年增長113%,承兌金額平均每年增長167%;交易筆數累計平均增長113%,交易金額平均每年增長165.6%。
今年9月,央行下發《關于規范和促進電子商業匯票業務發展的通知》(銀發[2016]224號,以下簡稱224號文),規定2017年1月1日起,單張出票金額在300萬以上的商業匯票應全部通過電票辦理;2018年1月1日起,原則上單張出票金額在100萬以上的商業匯票應全部通過電票辦理。
為推廣電票,224號文甚至提出,電票貼現不再強制要求提供紙質合同和發票、不再審核貿易背景資料。
但是電票在推進過程中,企業方面還是有不少障礙,比如金額、期限無法錯配,商票、銀票無法轉換,紙票、電票無法互換,電子票據流轉不暢等問題。
同時,隨著工行河北廊坊分行被曝虛假材料騙簽巨額電票事件,被認為更安全的電子票據也受到了質疑。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事實上,電票的風險可能更大,比如"電票打飛",即買方把票打給賣方后,賣方將票轉移走了,但不發貨。
首創二道密押
眾所周知,在企業日常商貿活動中,買、賣雙方采用現款支付的只占極小部分,更多的采用商業賒銷(先給貨后收錢)、預付定金(先部分給錢)、先款后貨(先給錢后收貨)等交易模式,貨款支付與結算多使用紙質商業票據、國內信用證等。
電子票據的出現,確實帶來了一定的便利性,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買方想擴大銷售,但因陌生客戶不敢做;想增加采購,但怕產品質量不過關;緊俏商品,需要預付定金,但擔心被騙。
除了監管層的努力,銀行也在嘗試從業務設計層面防范票據風險。
11月8日,浙商銀行推出"涌金票據池3.0--供應鏈在線金融解決方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了商票在線保兌、電子銀行匯票(將紙質的銀行匯票實現電子化)、電子銀票可買方付息、電子商票可票面帶息等諸多創新之外,交易資金雙密押監督支付是一大亮點。
據介紹,雙密押為解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在業務拓展過程中遇到的信任問題而生。
具體流程如下:買方申請電子票據支付,銀行同時提供簽收及支付兩道密押;達成購買意向時先向賣方提供簽收密押,電子票據預付成功,銀行對電子票據進行在線監管并凍結額度;待賣方發貨、簽收成功后,買方再提供兌付密押,賣方用雙密押成功獲取電子票據,結束交易。
總體上,該模式類似于票據管理領域的"支付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