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0-21 00:36:40
圓通速遞董事長喻渭蛟認為,信息化將是引領圓通未來發展的主要核心。中國的快遞業僅僅只是開始,僅僅把中小快遞企業整合起來。隨著中國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整個快遞物流脈絡打通的時代也已經到來。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卓
◎每經記者 李卓
10月20日8時,上海證券交易所擠滿了圓通各大加盟商,他們西裝革履趕來參加圓通速遞上市開鑼儀式。9時30分,隨著上證所的一聲鳴鑼,“快遞第一股”圓通速遞(600233,SH)正式登陸A股。
從2016年1月16日首次披露借殼方案到成功登陸A股,圓通用時僅僅9個月。這樣高效的上市節奏,正如近年來極速爆發的電商、快遞業務,給了業界極大的震撼和鼓舞。
不過,“快遞第一股”也不是那么好當。行業草莽年代裹挾生長起來的快遞業所有頑疾:價格戰、惡性競爭,以及通達系普遍面臨的行業和利潤增速放緩、服務差異化低、產業升級等多重考驗,也都更容易聚焦在圓通身上。
作為第一個走上資本市場,開啟快遞行業規范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帶頭大哥”,圓通的鳴鑼上市會給行業帶來怎樣的蝴蝶效應?當日上午,在圓通速遞上市后舉行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上,圓通高管團隊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記者采訪時,對上述問題一一作出回答。
●“不再以價格論英雄”
作為第一家跟淘寶簽約合作的快遞企業,圓通雖然并不是通達系里成立最早的公司,但根據中國快遞協會信息,圓通2015年全年業務量在快遞行業排名第一,可謂是依托電商爆發式增長而迅速崛起的典型代表。
2015年9月,阿里系通過阿里創投和云峰新創以25億元的價格買下了圓通20%的股份。
正是由于電商快件的緊密裹挾,圓通充分歷經了行業價格戰。
對于上市以后仍然不可避免的價格戰,尤其馬上就要到來的“雙十一”的嚴峻考驗,圓通速遞董事長喻渭蛟表示,對于“‘雙十一’要控量,而不是搶量”,并強調“不以價格論英雄”。這番回答被認為給快遞行業帶來了新的風向標。
就目前行業競爭來看,快遞企業的市場份額和利潤仍然好比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而上市以后對快遞公司的利潤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市場份額第二的中通快遞與圓通已經不相上下,隨時有超越的可能,未來圓通在份額和利潤之間又會作何取舍?
對此,喻渭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并沒有直面回答,只是表示公司嚴格按照上市的要求,對業績和股民的承諾都作出了量化。因此,不管在服務、還是利潤上都會尋求一個平衡。
圓通速遞董秘朱銳則認為,過往的快遞行業疲于應付市場爆發,大量停留在開疆擴土上。現在各家企業通過內部沉淀和規范化,登陸資本市場以后,將從相對單一的、比較同質化的競爭,轉向時效和服務的競爭。朱銳業據此認為,“價格”不會是未來圓通需要過度關注的問題,而是通過提高自身服務和時效,包括打造多元化的產品結構,提升產品附加值去展開競爭。
●業內:認清資本雙刃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上述敲鐘現場了解到,圓通上市定下的目標是力爭于2020年進入行業全球前五。
談及目前和全球國際四大快遞企業的差距,喻渭蛟特別提到了信息化,其認為信息化將是引領圓通未來發展的主要核心。喻渭蛟同時認為,中國的快遞業僅僅只是開始,僅僅把中小快遞企業整合起來。而“國際四大”的物流快遞是一個鏈條,包括物流、金融、冷鏈、保險等。隨著中國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整個快遞物流脈絡打通的時代也已經到來。這被認為將是中國快遞企業步入資本市場后共同努力的方向之一。
顯而易見的是,不只圓通,包括10月11日晚間借殼鼎泰新材方案已獲證監會有條件通過的順豐、以及赴美IPO并已開始路演的中通,都有意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來完成向“國際四大”的升級挑戰。
不過,對于資本這把雙刃劍,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在敲鐘現場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快遞市場是激流市場,對匆匆借殼上市的快遞企業,一旦搭上資本的肩膀跳起舞,就要認清資本的價值取向和把握資本的謀利節奏,避免資本逐利心對民營快遞尚未成熟的經營架構拔苗助長;同時,民營快遞穿上股市的紅舞鞋,就要跟著資本不停跳舞,也要注意自己舞蹈時的身體重心即市場戰略定位是否清晰,反之則可能因錯位定位把自己撂倒。
“中國快遞業還不成熟,也要清楚中國資本市場也不盡成熟。”楊達卿認為,中國快遞市場的崛起,不像美日市場伴隨工業經濟漸進發展,而是伴隨著電商井噴發展和傳統流通領域被碎片化肢解,這是沙化的市場基礎,是需要高度生態化協同的市場;快遞業的贏利模式也有差異,雖然圓通等在打造中國的UPS、FedEx,但資本方不可拿UPS、FedEx等發展模式套用順豐、圓通,應以遠瞻心、探索心戰略扶持本土快遞企業。
在楊達卿看來,從中國流通服務業的生態化趨勢看,無論資本方還是快遞企業,更要學習身邊的隱形巨人日本通運和大和運輸(黑貓宅急便)等企業,日企的模式,構筑了快遞企業背后與零售、生產等企業的交叉持股,建立了利益共同體,頗具東方企業經營色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