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6-10-11 21:55:26
公募基金不僅是低門檻、專業運作的大眾理財工具,也是近期弱市中,機構資金理財通道的避風港。盡管個人投資者長久以來是公募基金的“主力軍”,但從2015年底,“替補”出場的機構投資者逐漸發力。外界在質疑公募漸被“私募化”引發風險的同時,也開始覺察,機構間協同理財的趨勢正在形成。
公募基金不僅是低門檻、專業運作的大眾理財工具,也是近期弱市中,機構資金理財通道的避風港。盡管個人投資者長久以來是公募基金的“主力軍”,但從2015年底,“替補”出場的機構投資者逐漸發力。外界在質疑公募漸被“私募化”引發風險的同時,也開始覺察,機構間協同理財的趨勢正在形成。
機構理財漸成“協作”之勢
從天相數據統計來看,公募基金2016年半年報顯示出機構投資者正在超越個人投資者,撐起了半邊天。其中,債券型基金的機構投資者比例達到了73.87%,貨幣基金的機構投資者比例為59.31%。不僅如此,去年下半年以來,公募新發行集金出現一個怪象:募集資金和人數正在逐漸向私募標準靠攏,不少公募基金更是“踩線發行”,即募集份額剛剛超過2億份,金額剛達2億元,人數剛過200人。
業內人士認為,由于銀行委外資金、保險資金、券商資金、信托資金等機構要求安全墊性質的中等收益訴求,機構入市意愿強烈,由此開啟了基金定制化產品的新時代。目前機構資金大多來源于中小銀行的委外資金,因此機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從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來看,分工協作將是大勢所趨。從職能協作的角度來看,基金協助銀行做一些資產配置,最大程度地發揮自身的優勢,而銀行則最大程度地發揮客戶發現和維護的優勢。
目前新發基金普遍存在三類特征,即募集時間短、規模較小(剛剛達到2億份)、有效認購戶數少(剛好滿足基金成立條件,即剛超過200戶).
數據顯示,9月份共計成立新基金183只,有97只基金的認購戶數是在500戶以下,其中,更有19只基金的認購戶數則剛剛超過公募基金募集份額2億份、募集人數200人的最低標準。如萬家鑫安純債和萬家鑫璟純債,它們的募集份額剛超2億份、金額剛達2億元,認購戶數僅為219戶、217戶。此外,嘉實穩澤純債的認購戶數為204戶,信誠穩健的認購戶數為224戶,信誠惠澤的認購戶數為238戶等。
除此之外,記者留意到,在這183只新基金中,有38只基金的戶均持有金額超過百萬元。其中上述萬家基金的兩只產品平均每戶持有逾90萬元,嘉實穩澤純債和信誠穩健平均每戶持有245萬元、223萬元,信誠惠澤平均每戶持有更是高達630萬元。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公募基金因其投資的專業化,信披的透明化,以及操作的規范化,必然成為眾多機構投資者的選擇;另一方面,去年以來,個人投資者對股票型基金的信心并未恢復,且心態難以接受固定收益類產品較低收益率,個人投資者比例也逐漸縮小。
個人投資定制基金需謹慎
盡管定制基金是出于機構理財的需要,但從表面名稱觀察,卻很難察覺其是否屬于同類項。深圳某混合基金經理表示,新發基金的名稱并不會體現委外的特征,但從其發行方式和申贖情況來看,就能預判此類產品是否屬于委外定制品。
9月27日的新沃通盈基金當天凈值增長率達到35.5%,成立僅5天就創造了“天文數字”的年化收益率。無獨有偶,同日,泓德裕榮基金凈值上漲31.54%,成立43天就創造了年化收益率達887.99%的神話。究其原因,有基金專家表示,由于像新沃通盈這樣的產品剛成立不久,目前或處于空倉狀態,35.5%的凈值增長的收益來源于贖回款是大概率事件。
記者查閱了新沃通盈招募說明書后發現,基金持續持有期為1日至7日(含)收取1.50%的贖回費;同時,對持續持有期少于30日的投資人收取的贖回費全額計入基金財產。基金專家推算,按照35.5%的凈值增長計算,贖回費收益可能有兩三百萬元,目前新沃通盈應該只剩約1000萬的規模。也就是說,委外資金很可能已全部贖回退出。
“現在銀行委外資金需求很多,所以很多公募基金都在與銀行談合作。”深圳某混合基金經理認為,不排除與銀行開展深度合作,比如只買高信用債券,要求到點及時分紅等等。
對此,有基金經理認為,如果機構持倉較多的基金是流動性好的工具類產品,則對個人投資者無大礙。而且一些定制基金的管理費用并不高,純定制類基金一般管理費低于或是等于普通基金,操作比較穩健,反而對個人投資者有利。
不過,如果大機構短期集中進出,因為申購建倉贖回減倉等原因會對基金運作產生一定影響,就難以避免如去年下半年時不時出現的基金因為大額贖回而導致凈值暴漲的情形。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認為,應警惕有著相同業務性質和風控標準的“一致行動人”撤資后引發的巨額贖回風險。
王群航表示,以前委外資金持有的多數是債券基金,現在已經布局靈活配置型基金,風險偏好一致的機構行動人可能會給市場帶來連鎖反應。“如果是一只債券基金,若遭遇大額贖回后僅剩幾十萬元的資金就根本無法運作,這樣的產品相當于僵尸。”王群航說。
辯證看待“莊基”現象
盡管機構的理財資金驟然造就了大批“莊基”,或許讓身處弱市中的公募基金一時間難以適應。但也確實有利好的一面。
多數專家認為,公募基金“私募化”是客觀現實的反應,是一種正常的市場現象。去年股市大跌后A股表現低迷,公募基金銷售環境日趨惡劣,大部分公司都面臨發行、銷售困境,機構投資者增多,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恰恰反映出機構投資者對當下市場正處于底部區域的解讀,也是目前環境下機構客戶與基金管理者之間雙向選擇的結果。
同時,行業內一直存在“好操作不好賣”、“好賣不好操作”的現象,這主要是針對長期以來中小投資者的投資行為而言的。一般來說,市場行情低迷時,基金銷售便陷入困境,但從歷史經驗來看,此時投資獲利的概率反而更大。
金信基金投研專家表示,目前機構投資者漸成公募“主力軍”,恰恰反映出機構投資者與普通中小投資者的不同認知,前者更具備階段性投資基金獲利的可能性。他同時表示,目前國內基金公司格局較難打破,中小基金公司發展艱難,但機構投資者帶來的穩定的客戶資源以及豐厚的資金為很多中小基金公司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使得中小公募基金公司通過走差異化、特色化道路做大做強成為可能。
對于部分基金持有人戶數低、戶均持有份額高的現象,業內雖質疑不斷,但仍需從是否符合市場的需求,以及對市場影響如何兩個維度來考慮。
有分析人士認為,一方面,在財富快速增長的大資管時代,銀行委外資金進入公募基金有極大的需求。伴隨著權益市場的持續低迷,在“資產荒”困局的大背景下,中小銀行雖然掌握客戶但自身投資能力有限,而公募基金作為金融機構中最透明、最規范的機構,則掌握資產定價權,兩者結合會使資產管理行業的各個環節更加專業化。
此外,有基金經理表示,機構投資者更注重投資組合的風格穩定,注重基金管理公司對風險的控制能力,這也是我國監管政策一直鼓勵機構投資者發展壯大的原因。因此,對于目前機構投資者占比提升的現象專家提醒,提高風險意識毋庸置疑,但也需要辯證地看待機構間協作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積極作用。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