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23 08:34:00
9月22日中國化工電商平臺正式對外發布,并展示平臺核心功能和移動應用場景。這一大量采用云計算、企業級互聯網架構的平臺代表著中國化工與阿里云合作結出成果。
每經編輯 蔣佩芳
每經記者 蔣佩芳
9月22日,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化工”)電商平臺正式對外發布,并展示平臺核心功能和移動應用場景。在業界看來,這一大量采用云計算、企業級互聯網架構的平臺代表著中國化工與阿里云合作結出成果。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中國化工主要在公共云上搭建一個銷售型平臺,賣汽、油、化肥等產品,目的是增加電商入口,帶動整個集團的服務。而從去年10月至今年6月搭建了電商平臺,第一階段賣油、天然氣,另外創新上做了一個眾籌(合伙買油),架構上類似淘寶。
據悉,中國化工是繼中石化等企業之后,又一家借助“互聯網+”將傳統業務與新興互聯網緊密結合,從而建立高效商業體系及創新商業模式的企業。
中國化工首談為何選阿里云
有數據顯示,未來5年內,國內的化工市場產品交易仍然集中在大宗原料和中間體環節,并持續向下游發展,技術服務能力低下,價格混亂,渠道不暢的問題仍有待解決。而電商對中國化工市場意義電商的出現能推動中國化工企業解決現有渠道和管理的問題,并順應向高附加值環節延伸和專業化公司協同發展的趨勢。
據了解,中國化工電商平臺是以數據為基礎、以服務為導向,以資源整合與共享為核心的,提供“一站式交易、全流程服務”的國家級化工行業電子商務綜合平臺。
據悉,中國化工電商平臺集成了線上線下資源,為化工客戶提供會員、交易、在線支付、物流、資訊等全方位電子商務服務。不僅如此,平臺還吸納了化工制造企業、貿易企業、化工品用戶、倉儲物流企業、加工配送企業、金融機構等化工生態鏈各類參與主體,為其提供一個交易和合作的生態系統。
另據記者了解,中國化工電商平臺自2016年6月試運行以來,平臺已為幾萬家客戶提供化工品交易服務。據中國化工信息中心電商CEO高劍透露,平臺試運行以來累計交易量100萬噸,交易金額是30億元。
高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上述數字超乎了他們原先的預期。在他眼里,正如蓋樓一般,地基一定先要打好,然后樓也要蓋得漂亮,舒適型要強,地點要好,客戶才會愿意來。
“首先,阿里云這樣的地基很結實;其次,平臺搭好后用了一些比較好的方案,再加上自己的設計(包括做了一些推廣),平臺上線之后就吸引了新的客戶,大概有10%左右。”高劍稱,數字聽上去不大,但對于傳統行業而言已經是非常大的一個進步。
至于為何選擇阿里云,高劍向記者直言“選擇之前其實在同行之間,包括合作伙伴之間還有一些央企之間是做了一些討論和交流的”。不僅僅如此,中國化工同時也有對比其他定制化的一些電商的產品,但最終還是決定采用阿里云。
“阿里云整個平臺的基礎比較扎實,而擴展性和未來的發展都比較好。事實也證明,在這個過程中用起來也是非常不錯的。”高劍如是評價。
能源化工企業信息化駛入快車道
據悉,阿里云對中國化工的服務包括兩部分:首先,架構師技術咨詢。推薦中國化工采用了分布式架構,中間件產品等;其次,中國化工還采用了阿里云的大數據產品,包括阿里云數加、DataV大屏等,DataV大屏展示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架構師其實是云計算中的靈魂人物。阿里云架構師黃兵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時指出,架構師在整個阿里云中最重要作用就是根據客戶的需求去找到阿里的產品,然后給出解決方案。簡而言之,即連接客戶的需求跟阿里技術的一個橋梁。
黃兵以中國化工為例解釋稱,在沒有采取阿里云之前,其做項目非常麻煩:先是采購機器,然后還要找咨詢問業務量該怎么做,而這樣一來周期會拉很長。
在黃兵看來,阿里云的優勢有兩點:一是節約上線時間。央企里面做一個項目,周期是兩到三年,如果采用阿里云,從項目立項到上線,加起來不到一年的時間;二是成本優勢。客戶自己建機房、去運維,買服務器,成本沒有3000萬元下不來,而采用阿里云,成本僅需100萬元一年。
據記者了解,緊跟“互聯網+”潮流的不僅僅有中國化工,此前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早已在不同領域開展信息化建設。
2015年3月10日,中國石油宣布和阿里巴巴及螞蟻金服,在阿里云、電子地圖、互聯網汽車、天貓、菜鳥物流,以及中國石油掌上營業廳、互聯網支付、電子加油卡,積分互換等領域開展廣泛務實合作。同時,中石油還將借助阿里巴巴在大數據分析應用、互動式營銷方面的技術優勢和先進經驗,進一步降低資本運營成本,提高管理和運行效率。
中海油則提出了建設“智能油田”,通過數字化為工程的設計、建造、安裝、調試、投產、運維,改造乃至拆除提供數據支持。運用EDIS(工程設施數據信息系統)平臺建立數字資產,設計類文件的平均審批天數由7天縮短為2天,項目建造效率大幅提高,僅用20人工天便完成旅大10-1油田綜合調整項目的資料收集工作。
作為應用信息技術最早的行業之一,能源化工行業信息化從概念到應用、從盲目到理性,經歷了一個復雜而又充滿爭議的過程。隨著“三桶油”的信息化落地,越來越多的能源化工企業堅定地加入到“互聯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