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9-11 22:54:37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綱要》提及,要創新產業轉移方式。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產業轉移合作模式,鼓勵上海、江蘇、浙江到中上游地區共建產業園區,發展“飛地經濟”,共同拓展市場和發展空間,實現利益共享。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馮彪
每經記者 馮彪
“生態優先、流域互動、集約發展” 、“一軸、兩翼、三極、多點”。
經過將近兩年研究編制,近日印發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為長江沿岸的11個省市,約205萬平方公里面積的土地規劃了上述發展思路和空間格局。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將有利于真正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也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場壁壘,推動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統一融合,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等。
中國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徐逢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長江經濟帶以上海為龍頭,發揮東部地區的輻射效應,實現東中西的區域聯動,推動中國經濟形成新的增長點。”
明確“一軸、兩翼、三極、多點”格局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調研時指出,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發揮內河航運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2014年12月底,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和沿江11省市,啟動《規劃綱要》研究編制工作。
《規劃綱要》從大力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加快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努力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等方面規劃了未來十四年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方向,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綱領性文件。
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云南、貴州等11省市。數據顯示,長江經濟帶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21%,人口和經濟總量均超過全國的40%。
徐逢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長江經濟帶,上海、浙江、江蘇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龍頭’,將成為帶動長江流域發展的動力源,而安徽、湖北、湖南北部、重慶、四川等省份廣闊的腹地及區域帶來勞動力等資源的支撐,也是廣闊的市場空間。”
基于長江經濟帶涉及省份多,區域面積大,上中下游間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的狀況,《規劃綱要》提出了“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格局。
“一軸”是指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托,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鎮為節點。“兩翼”是指發揮長江主軸線的輻射帶動作用,向南北兩側腹地延伸拓展,提升南北兩翼支撐力。“三極”是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
“以前談到長江經濟帶,多是指長江兩岸上海、武漢、重慶等的幾個大城市,現在實際上是將更廣大的腹地納入到長江經濟帶的整體規劃中。這樣的整體規劃才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徐逢賢說。
任何地區經濟發展,都離不開暢通的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網絡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規劃綱要》提出要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將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先手棋。
具體來看,《規劃綱要》提出,提升黃金水道功能,有序推進航道整治和梯級渠化,形成與長江干線有機銜接的支線網絡;促進港口合理布局,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建設;以及完善綜合交通網絡和發展聯程聯運。
鼓勵上海江蘇浙江發展“飛地經濟”
當前我國正處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口,如何實現產業協調布局、優勢資源的互補協調將直接關系長江經濟帶的發展。
《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改革創新和發展新動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過剩產能上做“減法”,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方面,《規劃綱要》提出,要推動傳統產業整合升級,積極推動鋼鐵、石化、有色金屬、建材、船舶等產業改造升級,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堅決淘汰落后產能。
另一方面,要培育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制造業創新體系,提升關鍵系統及裝備研制能力,加快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作為覆蓋11個省市的經濟帶,各省市產業發展階段和布局各異。為形成產業布局合理的經濟帶,《規劃綱要》提及,要引導產業有序轉移。
具體來說,產業轉移包括:下游地區積極引導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以內需為主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加快向中上游地區轉移。中上游地區要立足當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因地制宜承接相關產業,促進產業價值鏈的整體提升。嚴格禁止污染型產業、企業向中上游地區轉移。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綱要》提及,要創新產業轉移方式。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產業轉移合作模式,鼓勵上海、江蘇、浙江到中上游地區共建產業園區,發展“飛地經濟”,共同拓展市場和發展空間,實現利益共享。
徐逢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說:“所謂‘飛地經濟’就是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例如,中西部地區可通過委托管理、投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與東部沿海地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這樣既能有效推進產業轉移,也能帶來管理經驗和吸引投資。”
在徐逢賢看來,長江經濟帶成功的關鍵就是資源的互補和區域聯動。“長三角經濟合作區以高新產業為主體,中部地區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以制造業和農業為主,西部地區主要是資源性大省,但他們的產業結構也在逐步發展起來,長江經濟帶的建立,使得這些省份實現自然的互補、產業的互補。”他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