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6-26 15:53:01
6月26日,2016年中國·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股權投資交易會在成都舉行。京東金融副總裁金麟在會上透露,這一輪創新創業浪潮中,一些O2O、車聯網、智能硬件項目“都達不到我們預想的效果”。
京東金融副總裁金麟:互聯網改造的邊際效益在下降
每經記者 吳林靜
6月26日,2016年中國·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股權投資交易會在成都舉行。京東金融副總裁金麟在會上透露,這一輪創新創業浪潮中,一些O2O、車聯網、智能硬件項目“都達不到我們預想的效果”,金麟分析,這背后反映出互聯網對于傳統行業改造的邊際效應在下降,同時“投資方法論也需要再思考”。
萬眾創業大多奔向了“互聯網+”,卻沒“+”出預想的效果。在金麟看來,正是技術創新的不足所導致,當這一輪互聯網創新創業浪潮在全球掀起,國內技術創新卻沒表現出強烈的優勢。“國內創業更多以商業模式為導向,但如果只是做O2O、做平臺化,沒有技術上有所突破,不能給傳統產業貢獻價值,也不能給匹配的商業模式帶來說服力”。他說。
這背后還有創業環境的因素。金麟表示,國內這一輪創新創業的氛圍和方向跟以創新為特色的硅谷差異比較大。首先,無論在管理經驗還公司運營工具的使用上,美國創業者更為成熟、更加職業化;其次,美國創業更加以技術底層為導向;第三,美國創業者會從現金流可持續的角度做更多的思考和規劃。
目前,對創新創業的模式界定,大多認為有兩種,一是“從0到1”,二是“從1到N”。對比硅谷,中國更多的是完成從1到N的copy,金麟據此分析,“這也因此導致了企業文化的不同”。
也許在我們的印象中,硅谷的企業一周工作6天、每天9個小時甚至12個小時的高壓工作節奏。其實完全不是,像以創新為導向的谷歌,其實員工也就是5天工作時間,每天可能7點就下班了,相比之下,國內很多企業工作強度遠遠大很多。
“從0到1的創新,需要更加寬松的企業文化氛圍,完成員工的自驅動。”金麟表示,反觀國內,卻是強調執行,“執行的文化一定需要更強的內部競爭性,需要更強的落地力”,這源自于國內在技術研發上投入不足留下來的“后遺癥”。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金融一度備受爭議,當監管落地、套利被整治后再出發,互聯網金融該往何處去?
身處爭議產業的漩渦中,金麟認為,互聯網金融未來的發展方向,一是徹底的金融化、純工具化,深耕金融時嫁接互聯網的方法論和技術,比如大數據的技術,或在區塊鏈上帶來商業模式。另一個方向則是向純平臺化發展。金麟透露,京東金融走的是“純工具化”的道路,“用金融的思維重新定義和考察業務”。
金麟表示,就成本來說,傳統的金融機構,比如信用卡業務,邊際運營成本并不低,“發一張信用卡,發行成本仍然是300元”;同時,“銀行用統計歸隱模式做風控模型,存在40~50%的變量。”金麟提到,“互聯網金融用的是上萬個數據模型做風控,形成200多個變量,當量到一定程度,邊際成本可以更低,風險控制也能更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