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6-03 00:53:32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袁園
◎每經實習記者 袁園
6月2日,多位保險資管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確認,保監會已于近日下發《中國保監會關于清理規范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通道類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要求,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清理清理規范的銀行存款通道等業務(以下簡稱通道類業務),在清理規范期間,保險資管公司將暫停新增辦理通道類業務。
據悉,此次監管部門清理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受托投資管理,防范資金運用風險,避免出現因內控措施不嚴導致資金被不法分子挪用或詐騙等風險事件。
一位險企高管表示,公司內部已發出暫停新增辦理通道類業務的指令。但就影響來看,停止通道類業務對保險資管公司影響不大。“雖然每家大型保險資管公司此類通道業務的規模約在百億至千億之間不等,但從中收取的通道費用大多在萬分之二至萬分之五之間,由此帶來的實際收入本身就不多。”
通道類業務發展迅速
由于商業銀行受到監管指標約束和政策限制,沒有相應的存款和資本作支撐發放貸款,或不得向某些行業(如房地產)、政府融資平臺等直接發放貸款,為此轉而通過“理財產品”的形式吸納資金,再用這些資金認購信托公司、證券公司等發行的資產管理類金融產品,而這個金融產品的投向,其實就是銀行事先選定好的項目或房地產企業、政府融資平臺限制性行業。
而銀行的此類業務就是所謂的“通道類業務”。對于此類業務,銀行最早是和信托公司合作開展,以信托計劃對接銀行理財產品的形式進行;后來,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公司也加入到這種合作模式中。
2012年下半年,隨著保險“新政”的實施及“泛資管”時代的到來,保險資管公司開始將跟銀行合作通道業務作為投資的一種渠道,主要合作模式是存款類通道模式和信貸類通道業務。在這個過程中,保險資管公司不需承擔主動管理職責,卻可以收取一筆通道費。由于信貸類通道業務存在風險,保險資管公司與銀行合作主要采取存款類通道模式。有數據顯示,通道類業務放開后,個別公司在短短幾個月就將通道業務規模做到了五六百億元。
據此前有關媒體披露的保監會內部數據,截至2015年底,整個金融市場的通道業務合計規模應該在20萬億元以上,其中保險資管通道業務僅約1萬億元,90%以上是銀行存款的通道業務。
通道業務的快速發展也受到了銀監會等監管部門的重視。
此前,銀監會就銀信合作模式發出文件,對此類業務進行了規范。2014年初,保監會也召開保險資管公司會議,摸底保險資產管理領域所涉及“通道業務”的運作模式、主要特點、業務流程、業務規模,以及存款類、信貸類“通道業務”各自開展情況。
此次,《通知》也特別提到,清理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受托投資管理,防范資金運用風險,避免出現因內控措施不嚴導致資金被不法分子挪用或詐騙等風險事件。據保險資管業人士介紹,前期銀證合作通道業務時,曾存在銀行機構和證券機構相互推諉風險管控責任的隱患。
據悉,在清理規范期間,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暫停新增辦理通道類業務,相關保險公司應于2016年7月31日前完成自查及清理規范工作。
業內:未來或繼續放開
一位險企高管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的確收到了相關《通知》文件,而公司內部也已經開始暫停新增辦理通道類業務。
那么,這一文件是否會給險資的投資帶來影響呢?針對這一問題,上述險企高管稱,雖然保險資管公司都有開展這類業務,但就整體規模來看,這部分資金占比并不大,因此對險資投資的影響也不大,只是損失了一些收入而已。
“雖然每家大型保險資管公司此類通道業務的規模約在百億至千億之間不等,但從中收取的通道費用大多在萬分之二至萬分之五之間,由此帶來的實際收入本身就不多。”另一位某保險資管公司人士表示,這類通道業務更多的作用是“走量”,這也使對外公布的總受托規模看起來很大,其實對公司的影響十分微弱。
事實上,不只是業務規模,開展這類通道業務的主體也沒有外界預想的那么多。
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過程中,有保險資管公司人士甚至直接表示“未開展這類業務,因此不受通知的影響。”
不過,在業內人看來,對通道業務的監管不會是一個常態。某保險資管公司內部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監管規范的通道類業務是這類業務存在一些風險和不規范的地方,這本身也需要監管去推動和完善;預計后期隨著險資管理機構這類業務逐漸成熟,可能會繼續放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