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30 16:01:40
近期,“別讓華為跑了”引爆“為什么要逃離深圳”的話題。5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6》,深圳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連續第二年位列第一,但其城市病指數同樣第一。5月29日,在廣州舉行的“從都國際論壇”上,深圳市長許勤公開澄清,“華為、中興都不會離開深圳。華為剛向深圳市政府提交發展規劃,完全沒有撤出深圳的計劃,而中興永遠會在深圳。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官遠星 胡健
每經記者 官遠星 胡健
近期,“別讓華為跑了”引爆“為什么要逃離深圳”的話題。
從華為到中興,出走的消息接踵而至?深圳喪失對優秀企業的吸引力了么?
無風不起浪,盡管出走傳言未必準確,但深圳這座活力滿滿的創新城市的確逐漸遭受著大城市病的炙烤。
5月3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6》,深圳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連續第二年位列第一,但其城市病指數同樣第一,卻也著實讓人擔憂。
A面:深圳蟬聯綜合競爭力榜首
2015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廣州、臺北、天津、北京、蘇州、澳門和無錫。
與2014年相比,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城市名單沒有顯著變化,只有廣州超越臺北躋身第4位,北京超越蘇州躋身第6位。
深圳則依然穩居首位,連續兩年蟬聯榜首。資料顯示,深圳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達17500億元,增長8.9%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727億元,增長3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創17年來新高。
2015年和諧城市競爭力十強深圳也位居榜首。排名依次為,深圳、北京、武漢、上海、廈門、寧波、蘇州、青島、大連、威海。
5月29日,在廣州舉行的“從都國際論壇”上,深圳市長許勤公開澄清,“華為、中興都不會離開深圳。華為剛向深圳市政府提交發展規劃,完全沒有撤出深圳的計劃,而中興永遠會在深圳。
從很多方面看,這座城市仍舊對優秀企業有強大的吸力。2015年知識城市競爭力十強分別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廣州、天津、杭州、蘇州、武漢、大連。其中北京已經連續三年蟬聯第一,而深圳超越上海成為最大看點。
許勤表示,深圳市政府正在大力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圳用于研發的經費已占到GDP的4%,未來還會持續增加。
B面:深圳城市病指數也是第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倪鵬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城市競爭力強的城市,城市病也日趨嚴重。人口單中心過度聚集是導致城市病的重要原因。
以往人們都會迅速聯想到北京和上海,其實深圳“城市病”指數也在前十之中,而且位居榜首。
深圳都“病”在哪里?全國各大城市交通普遍擁堵,交通擁堵得分均值為1.74。北京、濟南、哈爾濱、杭州、大連、廣州、上海、深圳等躋身中國十大交通擁堵城市,深圳位列第8,得分1.86,超過均值。
大城市住房緊張問題明顯,房價高企并嚴重超出了普通居民的收入水平。過去一年半來,深圳樓市行情看漲,全市平均房價由2014年底的的29577元/平方米漲至最高點的56149元/平方米,漲幅高達90%。房價收入比指數前十名大城市中,深圳僅低于溫州和北京,房價收入比為14.5,排名第三。
全國38個大城市數據顯示,醫療設施短缺、看病難問題嚴重,平均床位數僅為36.8個/萬人。醫院、衛生院床位緊張的前十大城市深圳同樣在三甲之中。由于城市規模大,腹地人口數量多,平均每萬人只享有25.6個床位。
大城市正面臨著公共安全問題,犯罪人口的基數不斷擴大。在城市商業區、城鄉結合部、車站、賓館、酒店、娛樂場所等, 存在著容易導致犯罪的消極因素,容易引起治安問題。人口規模較大、人口流動性強的深圳市刑事犯罪率相對較高,分別為0.221%,其在刑事案件率指數中排在第一位。
“雙面”深圳:下一步要往哪兒走?
倪鵬飛說,中國大城市內部的多中心結構普遍缺失、城市病愈演愈烈;盡管頂級城市間功能分工和網絡化已經浮現,但低級別城市間的等級化聯系特征明顯,城市網絡化聯系遠未形成。
他說,在城際快速交通網絡的建立和地區開放發展過程中,中國將逐步形成網絡化的城市聯系體系。城市功能網絡化,即不同城市間形成水平分工和功能互補。
他還特別提醒說,單靠市場力量驅動下的城市發展通常會超出最優規模而造成“城市病”等嚴重問題,由于存在市場失靈,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深圳已經開始向此邁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廣東省實施深莞惠(3+2)經濟圈區域協調發展、粵東西北振興發展和深圳東進戰略的背景下,深圳、河源兩座城市,更加緊密,聯動發展。
據深圳市政府公開資料,2013年至2017年深圳市公布統籌安排3億元財政資金以股份形式投入組建投資開發公司,同時深圳各共建區財政也安排相應資金對口幫扶河源各縣區產業園。
倪鵬飛還建議,要強化大城市規劃與管理,通過提高城市規劃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引領大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完善大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構建快速、便捷的城市通勤系統,以弱化擁擠效應對大城市規模經濟的抵消。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