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18 01:15:35
在經歷了2015年的搶裝潮之后,“棄風限電”頑疾似乎并未好轉,一季度“三北”地區平均棄風率逼近40%。近日,風電行業終于開始發聲叫屈,代表風電企業利益的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公開撰文稱,部分地方政府“沒有保障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優先發電權,嚴重損壞風電企業利益。”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岳琦
◎每經記者 岳琦
在經歷了2015年的搶裝潮之后,風電行業“棄風限電”的頑疾似乎并未好轉。今年一季度,“三北”地區平均棄風率逼近40%,風電行業終于開始發聲叫屈。
近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公開撰文稱,部分地方政府能源政策“為違反《可再生能源法》的行為”打上了電改幌子,“沒有保障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優先發電權,嚴重損壞風電企業利益。”
“風電企業大量虧損,產業形勢岌岌可危。”秦海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此外,記者獲悉,風能協會已聘請律師向甘肅、新疆、云南等地方政府申請信息公開,詢問其出臺文件的法律依據,并計劃在得到答復后申請行政復議,試圖廢止相關文件。該協會工作人員透露,部分地方政府已有回音,但協會還在考慮后續具體應對方式。
華北電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教研室主任張曉春認為,火電站牽扯的產業鏈更長,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在電源過剩的大環境下,地方政府更為支持火電,這是出于其利益考慮。
●風能協會頻頻叫板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風電產業發展情況顯示,2015年,“棄風限電”形勢加劇,平均棄風率15%,同比增加7個百分點。在此基礎上,今年一季度平均棄風率高達26%,同比再升7個百分點。
秦海巖撰文稱,部分地方政府為違反《可再生能源法》的行為打上了電改的幌子。“甘肅、寧夏、新疆等省區紛紛推出‘直供電交易’、‘自備電廠替代交易’、‘跨區交易’,使風電企業甚至報零電價才可獲得上網電量。在這場美其名曰為風電光伏消納找出路的行動中,風電、光伏企業并沒有因參與交易而多發電。”
風能協會援引一家風電企業相關負責人的話稱,“我們現在屬于量價齊跌,只能拿到標桿電價差額的部分,如果不參加交易,那就沒有上網電量,但參加交易以后,我們總的發電量也沒有比之前增加多少。”
作為風能協會秘書長,這已不是秦海巖第一次叫板地方政府。
早在3月,風能協會就聘請律師向甘肅發改委、經信委、電力公司,新疆能源監管辦、經信委和云南工信委依法申請信息公開,詢問其出臺風電文件的法律依據,并計劃在得到答復后申請行政復議,廢止相關文件。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云南省工信委官網曾發布《2015年11月和12月風電火電清潔能源置換交易工作方案》。在業內人士看來,此舉就是要求風電企業向火電支付費用,緩解火電企業困難。
此外,據《財經國家周刊》報道,國家電網新疆電力公司調度控制中心于去年下發通知,提出因需要保證供暖,新能源已無消納空間,未參與外送交易或替代交易的新能源場站暫停發電。
在風能協會看來,上述行為缺乏法律依據。根據2006年起施行的《可再生能源法》,電網企業應對可再生能源電力實施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但這一制度并未在現實中完全實現。
風能協會工作人員在截至發稿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部分地方政府已有回音,但具體應對方式還在考慮中。
●火電站牽扯地方利益
地方政府相對更支持火電發展,也有其利益考量。張曉春表示,前幾年,各地上馬了大量火電項目,這幾年逐步接近竣工期,建設火電站投入了大量資金且牽扯上游的煤炭產業,再加上大量就業人口,地方政府不得不考慮,如果火電站停產所造成的社會與經濟問題。
與此同時,大量火電站歸地方國資所有,而風電站的產權結構則更加多元,大部分風電站集中于五大發電集團,相比之下,地方政府與火電站似乎關聯度更高。
此外,風電的不穩定性也被認為是相對火電的劣勢。在張曉春看來,為了穩定全網負荷需要有大量的火電廠備用。秦海巖則對此表示,“風電具有波動性,但是自從風電功率預測技術普及以后,80%~90%的情況下是可以預測的,所以風電需要的調峰輔助服務比想象中的要少很多。”
對于部分地方政府要求風電企業向火電支付費用的爭議,張曉春認為,我國尚未建立輔助服務市場,為了穩定全網負荷所需,有的備用火電廠也需要營運成本。“電廠實際上代表著大量的GDP與就業,在現行的考核體制下,地方有優先使用本地電源的利益驅動。
在電改大格局下,新能源消納倍受業界期待,但電改在緩解“棄風限電”的問題上卻陷入爭議。對此,張曉春表示,在電改中應注重頂層設計,為新能源留下足夠空間。
(實習生賀泓源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