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4-27 01:24:42
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表示,目前全國糧食庫存居歷史最高點,合理消化糧食庫存是做好整個糧食收儲工作的“牛鼻子”,相關部門一直在抓緊推進糧食“去庫存”,盡快騰出倉容收購新糧。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雯
◎每經記者 張雯
還有20多天,夏糧收購就要全面展開,而糧食依然被高產量、高庫存、高進口量等難題纏身。
昨日(4月26日),國新辦就當前糧食工作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表示,目前全國糧食庫存居歷史最高點,合理消化糧食庫存是做好整個糧食收儲工作的“牛鼻子”,相關部門一直在抓緊推進糧食“去庫存”,盡快騰出倉容收購新糧。
不過,作為糧食產業鏈重要一環的加工行業,卻遭遇高成本、難收糧等經營瓶頸。據了解,從去年到目前,多地糧食加工企業出現開工不足,利潤下降現象。
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已經實現了歷史罕見的“十二連增”,與此同時,進口量與庫存量也隨之攀升。
“進口糧增多,玉米替代品進口猛增,這是我國糧食品種結構缺陷和國內外糧價倒掛雙重影響的結果”,任正曉說,一方面,品種結構缺陷導致大豆必須依靠進口,另一方面,近幾年來國際市場糧價持續下行,而國產糧食的生產成本高和政策性收儲托市,國內的糧價已成為全球的高地,國內外糧食價差巨大,導致進口量與產量、庫存量“三高并存”的現象。
既然國內外糧價存在高價差,可否以進口解決“吃飯問題”?對此,任正曉表示,“這既不現實、也不可能”。
除“三高”纏身,產業鏈下游的加工企業利潤下跌等問題也不容忽視。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下半年以來,玉米深加工企業虧損嚴重。雖然隨著2015年下半年玉米價格大跌和相關補貼政策的出臺,淀粉加工企業開工率明顯回升,但淀粉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與利潤總額均呈負增長,尚未挽回行業虧損局面。
此外,糧食價格還存在產區與銷區、原糧與成品糧價格倒掛的問題。浙江是糧食主銷區,一位當地糧食加工廠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作為地方企業,但卻沒有足夠的本地原糧可用來加工,原因是大多數農民與國有糧食收儲公司簽合同生產儲備糧,而我們要滿足加工需求,只能從外地購買或拍賣儲備糧,我們經營成本變高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