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3-17 01:30:5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雯
◎每經記者 張雯
通道還是那個通道,意義卻從解構變成了建構。
人民大會堂北門內,向南延伸100多米,便是每年兩會期間都會被媒體熱炒的“部長通道”。
往年,“部長通道”熱鬧在記者奮勇“圍追堵截”,塞話筒、搶采訪,而部長往往惜字如金。官員、媒體之間“你追我跑”、“你搶問我望天”的狀態被解構成一種不對稱的對話語境,似乎溝通總難通暢。官員刻意保持神秘,信息總在暗處傳遞。
今年,“部長通道”卻有大不同:部長主動上前、回應輿論關切,并且效率高、干貨多,讓在場記者的“獲得感”很強烈。
事實上,今年的“部長通道”建構出了一套嶄新的官媒對話機制:你不必“圍追堵”,我主動靠近你。大家看,部長來了。
今年是人民大會堂北門“部長通道”誕生整整十周年,老“部長通道”有了新解,這與李克強總理的治政風格密不可分。
在兩會前,李克強便接連兩次發話,要求國務院各部長、直屬機構主要負責人“積極回應輿論關切”。他強調,現代政府須及時回應人民群眾的期盼關切,各部門要主動釋放公眾期待的信息,堅定社會信心,給市場一個明確的預期。
3月12日傍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收到了這樣一條誠意滿滿的通知:“各位記者朋友注意:明天上午擬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接受采訪的部長數量較多,‘部長通道’開啟的時間會比往常早一些。”
這一組數據或許更直接:今年兩會期間,共有39人次部級領導走上“部長通道”發言臺,其中商務部部長高虎城三上發言臺,回應自貿區、免稅店、進口商品降稅等問題。
曾經做過多年記者的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王國慶,也高度認可“部長通道”所體現的官、媒關系之變。
他說:“今年兩會的‘部長通道’是個大亮點,部長們回應熱點,回應關切,回答問題貼近民生,貼近實際。這顯示著政府主要負責人作為第一新聞發言人這種意識越來越強,并把它作為自己的一種責任。部長們能經常走到發布平臺上,經常走到面前,對于我們國家開放、民主氛圍的營造一定是非常有益的。”
“今年兩會前,我就要求國務院的部長們要主動發聲,回答記者的提問。”3月16日,李克強在記者會上說,“不是有一個‘部長通道’嗎?我跟他們說,你們可不能記者一發問你就拱拱手一走了之,要把嘴巴張開,直截了當地回答問題,我聽說今年部長們的表現還是受到記者們的歡迎的,是不是啊?”
答案是肯定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