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1-22 00:55:15
每經編輯 周子勛
◎周子勛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中央穩增長的政策不斷。除了央行提前對春節前后的流動性安排進行布局,元旦前后,地方穩增長項目紛紛啟動,目前已有9省發布今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總規模超過14萬億元。
然而,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通過增加投資拉動GDP增長的努力遭遇了尷尬,那就是中國的資金產出效率仍在下降。投資是為了產出,在有限資源的約束下,盡可能讓每一分錢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是一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基本考量。在這方面,增量資本產出率是一個較好的指標。增量資本產出率是實際經濟增長率除以投資比率,其數值越小,表明投資效率越好。
客觀來說,中國經濟對傳統的貨幣寬松刺激已經漸漸產生了“免疫力”。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自2014年底開始,央行通過降息和降準實施了廣泛的貨幣寬松政策。2015年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1.72萬億元,創歷史最高紀錄。伴隨而來的還有貨幣供應量的提升。然而,2015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為6.9%,據此計算,2015年每1元的信貸擴張,為中國的GDP帶來了0.27元的增長,創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有分析數據顯示,從2006年~2010年,中國的增量資本產出率多數時候高于5,而發達國家一般為2~3。這顯然是投資效率出了問題。
造成投資效率“居低不上”的原因很多,但根子還在制度上,歸結起來有如下幾點:一是地方財政資金配套問題;二是中央財政資金的利用結構存在問題;三是中央財政資金的使用管理過于機械,導致地方政府不愿使用;四是中央財政資金往往是分部門撥付,林業、水利、農業、工業等領域分得很細,必須專款專用,這也導致地方不好使用中央財政資金。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存差(指商業銀行的存款數大于貸款數)與資金產出效率具有較緊密的相關關系。據統計,截至2015年9月底,政府機關團體存款接近21萬億元,比2011年底增加了10萬億元,增速比名義GDP高10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大量資金閑置,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勢必對經濟增長有拖累作用。在當前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進入實體經濟的支出遠低于賬面支出,積極財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跟蹤研究顯示,近年來政府部門的銀行存款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長,占M2比重持續上升。與此同時,政府和國企的債務也在不斷上升。一方面,市場的融資成本高于6%,另一方面卻有大量存款在銀行賬戶上收益率不到3%,這種“負利差”是沒有效率且不可持續的。
財政類資金的利用放緩無疑會影響總需求。有專家分析指出,中國需要改變以往將資金投入無效國有企業的做法,這并不容易,因為那些失敗的不乏大型、有影響的企業,而有望表現突出的企業都比較小。
同時,新增信貸越來越多地用于償還債務,而非投入新企業和節能技術。國際清算銀行數據稱,中國家庭和企業的利息支出相當于GDP的20%,這一比例高于美國、日本和英國,與韓國不相上下。
面對長期積累的問題,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恐怕還是在改革思路上。從根本上講,還是在體制機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簡政放權,大量地放權讓利,同時強化規范的監管。
市場化改革不僅表現在企業上,還應該覆蓋政府機關之外的事業單位和團體。科學研究、智庫研究等多種研究活動,也應該鼓勵按市場化方式去做。
總之,根本解決中國資金產出效率低下的關鍵在于市場化改革。用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的話說,中國經濟最大的潛力在于改革。未來一段時期,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核心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發展動力順利轉換。
(作者為《中國經濟時報》社評理論部評論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