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5-12-25 08:45:12
這一年,國際原油價格不斷探底,屢創新低。而低油價的持續,也讓石油行業一片凄風苦雨,裁員、并購大幕拉開。“三桶油”為了對抗低油價,不得不降薪,并加速轉型。
油氣改革頻頻“動刀” 全產業鏈引入民資進行時
電改和油氣改革是能源改革的兩塊硬骨頭,之所以“難啃”,是因為這兩個行業壟斷已久,一旦動刀,牽涉的利益面格外廣泛,一直以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但今年以來,不光是新電改開始撬動行業格局,油氣改革更是步步推進,正在逐漸打破壟斷之門。
據了解,新一輪油氣總體改革的思路涉及石油天然氣上中下游各領域的市場準入和價格放開,其中核心是上游放開和管網分離。
12月1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施子海表示,石油天然氣等重點行業改革方案已上報國務院。
油氣改革的進程在不斷加速,油氣改革方案的出臺已進入倒計時。
方正證券分析師馬寶玲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油氣改革重點和路徑是“四放開”:放開競爭性環節氣價,向社會資本放開上游勘探開發業務,放開管網的第三方準入,積極放開原油進口權。
作為壟斷程度最深的油氣行業,油氣改革的過程就是不斷引入民資打破壟斷。而油氣上游領域更是壟斷程度最高的一個環節,上游的高度壟斷制約了油氣改革的實際效果。因此,不管是油氣上游,還是中游管網都將是引入民資的重點領域。
實際上,今年7月份,為促進油氣上游投資主體多元化,新疆6個石油天然氣區塊將公開對外招標。此舉標志著以新疆為試點的油氣資源上游領域改革拉開序幕。
在業內看來,常規油氣區塊通過引入民營及社會資本進入上游油氣開采領域,一方面可以緩解上游油氣開采資本開支壓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生產效率,促進油氣產量提升。
同時,油氣管網的剝離是此輪油氣改革的重頭戲。《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據接近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相關人士透露,在國家近期將要發布的“十三五”規劃中,天然氣長輸管網將剝離出來,成立獨立的管輸公司由國家監管。
12月24日晚間,中石油發布公告稱,公司將以全資子公司中油管道作為平臺公司,整合旗下東部管道、管道聯合及西北聯合三家公司,旨在建立統一的管道資產管理運營及投融資平臺。交易后中油管道注冊資本將由5000萬元增加至800億元,其中中國石油對其持股比例為72.26。
中國石油表示,通過此次整合,公司能夠理順各個管道運營公司之間的股權關系,建立統一的管道資產管理運營及投融資平臺,從而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節約運營成本,并為統籌規劃實施未來管道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有利于提升管道資產整體價值。
如此來看,中石油是在為管網改革做準備。
實際上,此前,中石油總裁汪東進也透露,油氣管網分離改革,符合油氣體制行業改革的大方向,也是重點內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發改委發布通知稱,決定自2015年11月20日起降低非居民用天然氣門站價格,下調幅度在0.7元/立方米,此次下調是年內繼4月1日存增量氣并軌后的二次下調。此次價格調整方案有兩個亮點,一是明確非居民用氣應加快進入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由供需雙方自行形成具體交易價格;二是將非居民用氣由最高門站價格管理改為基準門站價格管理,從固定價格改為浮動價格調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向市場化邁進了一步。
除了天然氣市場化改革再進一步,成品油價格改革也正在朝著市場化邁進。
今年10月份,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到2017年,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基本放開,并擇機放開成品油價格”。
這被市場解讀為2017年即要放開成品油價格,也正是這樣,今年的油品市場動作頻頻。原油市場相繼開放地煉的原油進口權和原油進口使用權,截至目前,已有多家地方煉廠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和原油進口權。
此外,日前,成品油出口權日前也向民企放開。中化泉州煉廠獲得成品油出口配額,成為除三桶油以外首家獲得成品油出口配額的煉廠。我國將從明年開始允許獨立的煉油公司出口成品油,這意味著地方煉廠成品油出口的大門有望打開。
業內認為,這些措施都是在為成品油價格市場化創造時間和空間。
需要一提的是,12月15日,發改委一紙文件宣布取消本次成品油價格下調,給出的理由是油價過低不利于環保。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由于前期對低油價形勢預估嚴重不足,現行定價機制的缺陷在石油熊市中逐漸暴露,國家發改委及商務部等部門近期都在密集調研和搜集成品油價改意見,新機制正在醞釀,40美元的油價是現行機制失效的底線。
安迅思分析師張葉青表示,成品油價格改革的最終方向是市場化,而供大于求+低油價的市場環境為價格放開提供了絕佳機遇。
煤企遭遇生死劫 距離全行業虧損一步之遙
2015年,由于煤炭需求持續惡化,經濟增速趨勢性下行,結構調整壓制能耗,以及新能源快速發展等多個原因,煤炭行業的生存狀況更加艱難。
煤炭行業從2012年開始,經歷了三年多的調整期,煤價仍舊在不斷下跌,今年以來,已經下跌超三成。而且長遠來看,煤炭產能過剩的矛盾嚴重,煤價仍處于下行周期。
數據顯示,22家非轉型主流煤炭上市公司前三季度歸屬凈利潤110億元,但剔除龍頭中國神華以后,其它21家上市公司歸屬凈利潤-55 億元,已經整體虧損。11月份,動力煤主要礦區中僅神東及大同礦區20%左右產能盈利,剩余80%及其他產地礦區產能均已陷入虧損。煉焦煤主要礦區中離柳、烏海、汾西也僅有10%左右產能盈利,其余產能均已陷入虧損。
中國煤炭協會會長王顯政表示,今年前10個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62%,行業虧損面達到80%以上,國有煤炭企業整體由去年盈利300億元轉為虧損223億元,黑、吉、遼、冀、魯、皖六個省市出現全行業虧損。四季度虧損面可能繼續擴大,特別是老礦區、老企業經營更加困難。
經過三年煤價下跌,當前全行業盈利距離虧損只有一步之遙。
而今年煤企所面臨的情況更加糟糕,更是在于連中煤能源這樣的大型煤企也開始虧損。在2014年,隨著煤價的下跌,很多中小煤企紛紛陷入困境,倒閉破產了一大批。而到了今年,連大型煤企都已經扛不住,有降工資的,有停產的,還有停薪留職的,可謂一片哀鴻。
臨近年底,中煤能源、陜西煤業和冀中能源都宣布了資產處置計劃以改善利潤狀況。
12月6日,中煤能源發布公告,公司擬將部分與煤炭主業關聯度不高且主營業務市場持續低迷、盈利能力較低的資產以9.27億元轉出。
而中煤能源之所以在年關前出售資產,與其盈利不佳有關。三季報顯示,中煤能源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約448.8億元,同比下降13.8%,凈利潤虧損約16.7億元,同比大降352.8%。
作為我國第二大煤炭公司,這是中煤能源上市七年以來首次虧損。中煤能源還稱,2015年度凈利潤可能為虧損或與上年同期相比發生重大變動。
同樣,陜西煤業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虧損達18.06億元,同比大降295.58%。因此,陜西煤業近期也出售了煤礦等資產來緩解虧損。
在煤炭行情跌至谷底的今年,降薪潮也從中小煤企不斷向大煤企蔓延。今年5月份,我國最大最賺錢的煤炭企業神華集團按照全員工資總額10%下調薪酬總額度。
對此,神華集團表示,員工工資和企業效益相關,受煤炭市場持續低迷、煤價大幅下降及電價下調等不利因素影響,神華利潤下降,員工降工資符合企業運作規律。
此外,10月份,為應對煤炭市場持續低迷的困境,潞安集團發布了停薪留職和內部休假的辦法,而淮北礦業則發布了轉崗分流的公告。陽煤集團更是宣布,2016年擬新增停產停建礦井8座,永久關閉煤礦4座,而2015年陽煤集團已停產7座煤礦。
需要一提的是,面臨煤炭行業需求持續低迷的局面,神華、中煤等煤企相繼選擇減產或限產,關閉高成本、安全環保性差的落后礦井,推進落后產能淘汰工作。神華、中煤等龍頭企業降產幅度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不過也有部分煤企出于維持市場份額等方面的考慮, 逆勢增加產量,但在目前行業產能過剩的局面下,煤價仍缺乏上漲動力。
煤炭行業熬過了艱難的2015年,但很快到來的2016年也并不樂觀。
有煤炭行業分析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煤炭行業的基本面難有好轉,煤炭企業的虧損只會有增無減。2016年,對煤炭行業來說,兩個最主要的關鍵詞:一是去產能,二是重組整合。
新電改全面實施 電價市場化迎拐點
今年以來,煤電繼續處于冰火兩重天的境地。相比煤炭行業的“寒冷”,電力行業相當“紅火”。火電受益于成本端持續下降,盈利水平繼續提升,火電行業盈利更是達到歷史最高點。
在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電力行業也正在迎來變革時代。2015年可謂是電改元年,時隔十二年之后,新電改終于重新啟動,這也將重構電力行業的利益格局。
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的發布拉開了新一輪電改的大幕,并先后發出4個相關配套文件,到11月30日,新電改最為重要的六個配套文件出臺。
這被認為是電力體制改革加速的信號。
發改委表示,這六個配套文件的發布,標志著新一輪電改開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這6個配套文件發布后,將推動未來電改試點以三類形式分別推進,分別是電改綜合試點、售電側改革試點和從2014年底就已經開始的輸配電價改革試點。
僅過了9天,12月9日,發改委、能源局就批復同意重慶市、廣東省開展售電側改革試點。
實際上,售電側改革也是此輪電改的最大亮點。本次電改的核心是放開發電端和售電端的競爭,形成市場化定價機制。尤其是,售電的放開會對電力行業產生深遠影響,有利于實現發電量市場化和電價市場化。
業內預計,明年新電改試點將逐漸擴展到全國,售電牌照也將發放,地方能源平臺或在超萬億的售電市場中搶占先機,電力行業新格局將開啟。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降低電力價格,推進電價市場化改革,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
隨后,12月2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通過疏導電價矛盾,促進減輕企業負擔、節能減排和工業結構調整。根據發電成本變化情況,從2016年1月1日起下調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全國平均每千瓦時降低約3分錢,降價金額重點用于同幅度降低一般工商業銷售電價、支持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和可再生能源發展。
上網電價的下調將削減電企的利潤。
安迅思分析師林曉桃給《證券日報》記者算了一筆賬:“若以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全國火力發電數據(42049億千瓦時)進行計算,以年為計算周期,則整個電力行業利潤縮減約1263億元。”
同時,會議還強調,要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對高耗能行業繼續實施差別、懲罰性和階梯電價,推動產業升級。
中宇資訊分析師關大利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當前“市場煤”“計劃電”的局面仍未打破,電價仍是統一定價,而且基本一年調整一次,同煤價聯動有限。在目前國內經濟形勢不佳,社會用電量回落,工業企業成本優勢下降的情況下,對于電價下調的呼聲也很高。所以推進電價市場化改革,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是大勢所趨。
業內認為,新電改全面實施后,電價調整將呈現常態化,這也是電力改革的最終方向。
核電和光伏逆勢上揚 能源互聯網頂層設計醞釀待發
與傳統能源相比,新能源幾乎是大放異彩的一年。
2015年開年,核電行業就利好不斷。隨著核電重啟,核電開工率不斷提高,核電第一股中國核電也登陸A股。與此同時,國家核電和中電投還合并為國電投,國企改革再下一城,打破了核電行業雙寡頭壟斷的局面。
此外,核電走出去更是成績斐然。10月份,中廣核60億英鎊拿下英國核電項目33%的股權。這是我國核電企業首次在西方發達國家參與核電建設。
業內認為,這是我國核電走出去的里程碑事件,標志著華龍一號技術得到了發達國家的認可。
與核電同樣生機勃勃的還有光伏行業。在能源市場低迷的2015年,光伏行業可謂逆勢上揚,行業持續回暖。
6月份,國家工信部等三部委聯合出臺《關于促進先進光伏技術產品應用和產業升級的意見》,貫徹“領跑者”計劃,全面提高光伏產品市場準入標準,倡導采納先進技術,擴大市場。
數據顯示,2015年,光伏新增裝機約10.5GW,同比增長177%,其中地面電站約為6.5GW。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990萬千瓦,同比增長161%。新增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158萬千瓦,各地都出現搶裝熱潮。
讓市場興奮的是,就在12月24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消息《調整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政策》,適當降低新建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
這意味著國家有關部門對新能源的支持力度仍在不斷加大。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平價上網是大勢所趨。
值得注意的是,據《證券日報》了解,日前,國家能源局關于能源互聯網計劃的行動指導意見正醞釀待發,頂層設計已呼之欲出。
對此,業內認為,就發電側來說,新能源企業有希望通過搭建新能源資產(主要是光伏電站、風電場)的運維平臺,實現新能源資產的信息化并提供增值服務,未來亦有望參與售電業務。就儲能與微網而言,“十三五”規劃有望出臺,2015年啟動的新能源微電網示范項目預計將于2016年上半年批復。
隨著能源結構調整加速,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將逐年增加,不管是核電還是光伏,未來都有望成為能源行業中的主角。
(編輯:趙慶 審核:劉小英 終審:涂勁軍)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