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18 00:55:03
每經編輯 葉檀
重啟IPO有多種理由,最重要的理由是,此次重啟IPO是為了以后不停止IPO。
11月6日,證監會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重啟暫停4個月的IPO,此前暫緩發行的28家公司將按現行制度恢復發行。11月18日將有新的IPO公司上會。而在上周五(11月13日),證監會官網一次預披露85家公司招股說明書,是年內單日預披露最多的一次。
重啟IPO來得比較急,融資是重要原因,比起融資和誰將成為富翁更值得關注的是,此次A股的市場化改革。
預計未來暫停IPO的概率很低。暫停IPO是拯救A股市場的常規手段,在A股歷史上發生了多次。而非常規屢屢成為“常規”,說明A股還不是一個完全成熟的市場,牛短熊長、急漲連跌,動輒失血性休克,不得不停止抽血挽回信心,即使暫停IPO有時也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讓市場緩慢復蘇。
很多人注意到此次重啟IPO是為市場化改革鋪路,但市場化不是一頂變形帽子,戴上它股市就能恢復健康。此前和本次暫停IPO是不得已而為之。在股市休克的時候,當然是救命要緊,需要追究的是為何會出現休克的風險。
A股以前在制度上也存在較大的缺陷:上市公司遠多于退市公司,退市制度形同虛設,上市公司的融資遠高于對投資者的回報,穩定市場至今披露的一系列莊家、做空案例顯示,A股市場被利用,成為某些權力人士的抽血機,變成某些機構人士打著市場化旗幟敲骨吸髓的工具。
市場化的前提是公平的法治,沒有法治就不可能有規范的市場。這次規則改革重點是報表真實性,如果能夠落實到位,可以起到連鎖反應。
首先,要強調信息披露的充分與真實性,不做假賬是報價的基礎。一家最近年利潤達1億元、盈利年增速15%的公司,與一家年利潤1億元,把5年盈利合并到一年、隱瞞巨額負債與政府補貼的公司,根本不是一回事。這兩家公司以接近相同的價格上市,如果報表看上去差不多,那就只有一個解釋——坑投資者。
如果財報是真實的,操作中沒有違法,能發出去算是投行之功,那些埋單者為自己的決策負責,而不是讓監管部門為自己的投資負責。這也就意味著未來發行股票的財務門檻會降低,以免為造假上市的土壤堆肥。
其次,這次改革的另一個要點是把保薦中介機構與造假責任緊緊拴在了一起。相關辦法強調發行人是信息披露的第一責任人;保薦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承擔核查把關責任;投資者自主判斷發行人投資價值;審核工作則重點關注信息披露的齊備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不要指望監管部門為發行人進行信用背書,這是不可能的。
出現造假,苦主要找的是保薦中介機構,中介機構必須以賠償的方式為自己的不誠信或者不專業負責。中介機構必須公開承諾若信息披露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重大遺漏造成投資者重大損失的,將先行對投資者進行賠付。如果財報沒有造假,又能以高價發行,投資者買入虧損,對不起,請自己為自己的投資負責。
A股市場上的一項德政由一樁造假事件引發——2013年,平安證券出資3億元設立“萬福生科虛假陳述事件投資者利益補償專項基金”,用于先行賠償在萬福生科虛假陳述案件中受害的投資者。這是中國投資者受到的難得的補償,切實地保護了投資者利益,目前的政策是對這項試驗的延伸。
承銷商與發行人簽訂的承銷協議采用余額包銷制度,這是對承銷商定價能力與人脈資源的考驗。以往新股申購火爆,沒有出現發行失敗而致券商包銷的現象,一旦發行股票的上市公司數量大增,高價發行就存在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