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2 00:51:34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江然、丁舟洋發自韓國首爾
◎每經記者 丁舟洋、江然發自韓國首爾
10月20日,國內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標的常規石油天然氣勘查區塊,以國企“唱主角”收場。由于國際石油價格“跌跌不休”,民企對常規油氣開采“躊躇不前”,這樣的場景恐怕也將出現在非常規能源開采上。
目前,國內通過第二輪招標拿到頁巖氣勘查區塊的企業進展緩慢,第三輪頁巖氣招標遲遲沒有下文。一方面是頁巖氣預冷的尷尬現實;另一方面,卻是美國通過“頁巖氣、頁巖油革命”擺脫石化能源對外依賴的先例,仍如魔法一般刺激著中國對頁巖氣的追求。
中國的頁巖氣之路將何去何從?“三桶油”混改將如何進行?國際原油價格為何持續低迷?10月20日~22日,由韓國每經集團在首爾舉辦的世界知識論壇開設了數個分論壇,聚焦能源的現狀和未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在論壇現場專訪了前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陳衛東向記者詳細闡述了美國頁巖氣革命給世界帶來的沖擊,以及本輪油價持續低迷的原因。他直言,石化能源已發生了供過于求的結構性變化,投入成本高昂的國內頁巖油氣開采很難受到民企青睞。
“短期內油價難以反彈”
NBD:去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開啟下跌模式,至今仍未見好轉,您認為國際油價會持續低迷嗎?為什么?
陳衛東:石油價格具有周期性的變化規律?;仡櫄v史,全球經歷了4個油價下跌的時期。分別是1986年、1997年、2008年和現在。
第一次油價下跌是供過于求造成的。中東和南美資源國將石油收歸國有,盤踞在該地的海外石油公司也被“踢了出去”,轉而在全世界加大投資和勘探力度。石油投資總體增多,產出量激增。此后兩次油價下跌分別由亞洲金融風暴和美國金融危機造成。這些都是單因素造成的油價下跌。只要這些因素得到調整,油價就能走出低谷。
而目前這輪油價下跌卻是多重因素疊加作用的結果。頁巖油、氣革命使得美國的供給量增加;中國的“三桶油”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大規模投資、開采;作為最大的石油需求國之一,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在低碳的觀念下,歐洲開始“棄化石能源”,轉向加大對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的倚重;連沙特這樣的原油國都表示要爭取在2050年實現“無化石”。這樣的趨勢對油價的沖擊很大。種種因素作用下,油價仍將持續低迷。
NBD:美國的頁巖氣革命是讓整個國際石化資源格局發生變化的重要因素,能具體闡述一下嗎?
陳衛東:詳細說來,美國的頁巖氣、頁巖油革命給全球帶來四大沖擊。
第一,頁巖氣的出現,使美國成為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發生,天然氣價格下降,生產者們轉向頁巖油的開采,極大的提高了美國石油天然氣的自給能力。
第二,頁巖油和頁巖氣儲藏在致密層,美國通過先進的壓裂技術采集到這些非常規油氣,改變了人們對油氣資源的認識。
第三,美國的頁巖油革命是中小公司推動的,它們對資產負債比率不太在乎,所以就有金融資本進入油氣領域的機會。資本逐利的本性給生產、技術帶來很大的壓力,倒逼頁巖油氣開采不斷的提升技術、降成本、擴大生產規模。
第四,頁巖氣的大量開采使美國的天然氣價格降到全世界最低,也使美國成為全世界天然氣消費國中,唯一一個天然氣價格和石油價格脫鉤的國家。未來,美國液化天然氣或將對外輸出,這讓人們意識到,全球的天然氣價格都有和石油價格脫鉤的可能性,成為一個有獨立價格體系的獨立大宗商品。
開放下游是關鍵
NBD:油價低迷將對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中國油企該怎么做?
陳衛東:這是一個能源轉型的時代,能源地緣政治也將發生重大變化。
過去,國際間的石油競爭是圍繞資源展開的。但現在已從爭奪資源變為爭奪市場。因為供大于求,原來最厲害的是資源國,現在資源國最難受。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三桶油”如果還大舉向海外投資、爭奪資源,就在戰略上走偏了。
回想過去,我們曾將鋼鐵作為“戰略儲備”,大興鋼鐵鑄造,現在鋼鐵產能嚴重過剩。中國油企要警惕,避免走這樣的老路?,F在的重心應從爭資源變為爭市場。
NBD:既然能源結構已發生如此巨變,那您對中國頁巖氣區塊的第三次招標有何預測?
陳衛東:我預計,我國的頁巖氣第三次招標,民企積極性仍然不會太高,因為開采成本高,油價低,利潤太少。
中國的石油天然氣從無到有,中國成為全球前五大石油生產國,以及中國石油成為世界第三大石油公司,并不是因為我國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而是由于過去幾十年中,我國將石油當做經濟命脈和上升到能源安全層面來對待。這在當時有其合理性。
但現在我們的能源目標已從保證供給轉變為調整結構。我們想提高社會全行業的運行效率,但能源價格比美國高,所以基礎效率就要低。要想提高運行效率,關鍵是加大市場的開放程度,讓更多的競爭主體參與進來。
所以上游勘探資源是否開放不是關鍵,關鍵是“三桶油”要開放下游的產業鏈,如煉油廠、加油站等。現在“三桶油”的這些環節已逐步對社會資本開放了,這是好的趨勢。下游會對上游形成倒逼,從而提升整體效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