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0-13 00:42:23
政策面當前需把穩增長作為最重要的任務。由于美聯儲繼續展期加息和日歐將QE進行到底,形成了中國貨幣寬松的外部環境。由于年內降息、降準頻次過多,因而只好采取新的貨幣寬松手段。
每經編輯 張敬偉
◎張敬偉
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不令人滿意,疊加到第四季度的穩增長壓力凸顯。穩增長,投資才是靈藥,投資除了財政政策的積極釋放,更要靠貨幣政策的寬松。
10月10日,央行宣布,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推廣到上海、天津、遼寧、江蘇、湖北、四川、陜西、北京、重慶等9省市。
現在,人們逐漸了解央行的抵押補充貸款(PSL)、中期借貸便利(MLF)等貨幣調節手段。宏觀經濟學的普及,又有了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也許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專業意涵和操作程序,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央行貨幣工具箱里的手段多,同時折射出央行貨幣政策的寬松。
在日本和歐洲都在效仿美國式量化寬松(QE)刺激經濟時,中國維持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貨幣政策。但中國也不能脫離全球經濟環境,只是中國式貨幣政策寬松顯得更為謹慎和多元。
由于中國宏觀經濟的復雜性,多年來形成了對投資比較依賴的局面。但今年內很長一段時間,在調結構和穩增長的“兩手都要抓”中,政策面更注重調結構。穩增長是靠調結構的改革予以推進的,尤其是一季度的經濟增長,一攬子金融改革釋放的效應成為主要貢獻者。
但由此帶來的負面效應是,隨著6月中旬以來A股的劇烈波動,以及8月份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市場化“試水”,引發全球關注。隨后的第三季度經濟數據并未走出低迷狀態,全球將更多目光聚焦到中國股市、匯市的政策調整上。
政策面當前需把穩增長作為最重要的任務。由于美聯儲繼續展期加息和日歐將QE進行到底,形成了中國貨幣寬松的外部環境。由于年內降息、降準頻次過多,因而只好采取新的貨幣寬松手段。
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維持了一直以來較為節制、謹慎的貨幣政策節奏:一是這一創新的貨幣手段屬于試點推廣性質;二是存在“主動制動”的特點。
由于這一創新手段并非央行強制,而是由商業銀行主動提出,由其自主決定是否將存量信貸資金質押給央行獲得信貸,因而商業銀行可能會顧及自身風險而主動控制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的量和節奏。
從山東和廣東的試點情況看,截至2014年底,山東發放9單、廣東發放3單。可見,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在擴大的9省市的試點,要推廣開來需要時間。因而,這一貨幣手段的推出,對第四季度的“救急”多具象征意義,釋放的流動性或有限。
更有可能的情況是,這是政策面基于基礎貨幣投放新渠道的試驗,目的是為了讓商業銀行熟悉和了解貨幣手段創新的迫切性,使其更能釋放金融改革的市場節奏。
綜上所述,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尚屬于微刺激的范疇。政策面希望有些商業銀行“動起來”,將存量信貸資金通過質押手段,釋放更為有效的流動性,投放到更需要資金的實體經濟層面。
商業銀行領不領央行的情,主動權在商業銀行手里。在解讀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時,可以理解為央行貨幣工具箱里的手段頗多,也可從邏輯上解讀為貨幣政策的再寬松,但似乎不能將此理解為貨幣政策的大“放水”,更不可理解為央行購買商業銀行的壞賬。
同時,中國亦不可能再回到大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的時代,這也是中國貨幣政策寬松多手段運用的主因。
可預料的是,未來中國貨幣政策除了降息、降準這些“標準”動作外,還有更多的創新手段。
(作者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