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8-30 22:04:0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宋雙
每經記者 宋雙
中郵基金準備登陸新三板的消息,已引起各方關注。業內認為,其融資渠道的徹底打通和股權激勵的最大化,不僅對公司自身業務是一大革新,對整個公募行業甚至資管行業也是一大改變和沖擊。若欲了解更多基金方面的價值信息,可關注微信公眾號“火山財富(huoshan5188)”。
公募基金公司一旦上市或掛牌,通過增發融資,就可進行此前從未做過的資本運作,改變一直以來單純依靠管理費收入的盈利模式。此外,中郵基金的示范效應或也將引發公募基金公司大規模登陸資本市場,但勢必對監管提出新的考驗。
基金公司有何投資價值?
從專業投資者到被研究的投資標的,對于公募基金公司來說,這一角色轉換具有劃時代意義。
作為首家即將登陸資本市場的公募基金公司,不能否認中郵這一投資標的的稀缺性,那么新三板投資人士對其投資價值作何判斷呢?
業內某知名公募基金公司新三板高級投資經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考察公募基金公司是否具有投資價值,要看三點。首先,基金行業其實有點像軟件行業,都是人才密集型行業,因此要關注其投研團隊的構成,激勵機制如何;銷售體系如何,與渠道關系是否良好。其次,基金產品線是否足夠豐富,各類型產品是否都具備,在牛熊市下新基金的發行節奏;以及產品的業績表現是否具有持續性,例如換了基金經理,基金業績即刻出現大幅度變化就不具有持續性。第三,多數基金公司都未擺脫靠天吃飯,盈利狀況隨著市場起伏,因此根據過去的表現,其未來的利潤水平是不是可預測的也是關鍵”。若欲了解更多基金方面的價值信息,可關注微信公眾號“火山財富(huoshan5188)”。
就中郵基金目前情況來看,投研團隊和銷售團隊是公司第一和第二大團隊。20只公募基金中,包括15只混合型基金、1只股票型基金、2只債券型基金和2只貨幣型基金,可見權益類投資特征明顯,尚未涉及境外市場。2014年和2015年其新基金發行速度陡然加快。對比其他基金公司,中郵系基金業績“牛市強、熊市弱”,隨市場波動的特征較為明顯。
該投資經理判斷,在中郵基金之后,將會有一大批基金公司登陸新三板。“誰先上,先拿到資金,誰就能先利用資本拉開和別人的距離。只不過有些國有控股的基金公司流程上會相當復雜,民間資本會比較好上。”
但其同時稱,“再過兩年,新三板就會變得沒那么好投了,公司之間的分化會越來越明顯:好的公司越來越好,成交活躍、股價上漲;不好的會淪落到無人問津,這是一個市場淘汰的過程。因此基金公司在新三板掛牌是沒問題的,但如果自身業績很差,那么也很可能融不到資金。”
如果是為自己管理的新三板產品選股,該投資經理表示,“我會對公募基金行業的掛牌公司比較謹慎。因為其與宏觀經濟正相關,且業績的成長性和持續性較難判斷。”
開啟資本運作新時代?
不論是主板、創業板還是新三板,上市或掛牌公司看重的是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如果公募基金公司登陸資本市場,通過自身股權融資拿到錢,這意味著其歷史角色的改變——從一個基金產品的管理者,變身為可以參與大型資本運作,例如在二級市場舉牌上市公司。若欲了解更多基金方面的價值信息,可關注微信公眾號“火山財富(huoshan5188)”。
上述投資經理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前段時間,部分私募、PE等資產管理公司都在掛牌,他們通過定向增發徹底打通了融資渠道。公募基金如果掛牌或上市也將如此,其融資渠道將全面打開。如果是業績好、名氣大,基金公司甚至能融到很巨大的資金量,這么多的錢拿到資本市場上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且這些錢全是屬于公司的自有資本金”。
“例如硅谷天堂、中科招商,近期大幅度在A股舉牌。還有之前掛牌的陽光私募思考投資在定增融資之后舉牌園城黃金。公募基金公司一直想改變靠天吃飯、靠管理費為生的境地,這就是出路之一。如果再把眼光放遠一點,這已經有點像大的產業整合套路了。”
盡管目前已放寬基金公司“一參一控”的規定,但監管或許會面臨新的問題。該投資基金經理提出假設,“如果公募基金公司大規模上市或掛牌后,基金公司之間交叉持股是否會有相應比例的警戒線?如果A公司買入B公司大量流通股,然后A和B再一起去投另一家公司,會不會有問題?”
員工持股計劃解決激勵?
公募基金行業長期存在激勵機制不到位的問題,“掙的錢與付出有些不太成正比,因此大家都去做私募了。上市之后開展員工持股計劃,可能有助于公募基金進入一個更加良性的發展階段。”上述投資經理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事實上,目前真正實行股權激勵的基金公司并不多,而通過上市讓員工獲得股權,也是監管層提倡的方向,2013年6月起開始實行的新基金法便已為基金公司上市清除障礙。若欲了解更多基金方面的價值信息,可關注微信公眾號“火山財富(huoshan5188)”。
在人才激勵上,中郵基金算是嘗試很多的一家。公開轉讓說明書披露,2012年4月其便制定了《中郵創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人才激勵基金管理辦法》,設立了“中郵創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人才激勵基金”,激勵基金總額為2000萬元,以向公司員工提供三年期無息借款的形式,借支員工購買商品住宅。截至2015年4月30日發放人才激勵基金1339.45萬元。
2014年,基金經理任澤松投資工作室的成立,是其人才激勵機制改革的全面拉開。據悉,基金經理個人投資工作室可以隨時向公司提出人員配置需求,產品設計也以工作室的需求和意愿為主,管理費收入則在扣除工作室成本后,由工作室與公司按比例進行分成。同年,中郵基金引入事業部管理機制,已經先后成立了互聯網金融事業部、專戶理財事業部等。事業部制的改革也意在留住核心人才,穩定管理團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