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5-08-20 21:34:01
近期人民幣匯率出現調整,人們開始關心匯率調整對A股市場的影響。本幣匯率升值和貶值在經濟結構調整的不同階段,會對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產生不同的影響。
近期人民幣匯率出現調整,人們開始關心匯率調整對A股市場的影響。本幣匯率升值和貶值在經濟結構調整的不同階段,會對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產生不同的影響。
以日本為例,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分別有兩次日元升值,2013年之后又有一次日元貶值,對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影響各有不同。
人們最熟悉的案例是1985年9月至1988年初的日元升值,期間日元兌美元匯率從240:1上升至120:1,匯率升值幅度恰好為一倍,日股及樓市在此期間暴漲,且延續至1991年前后。當時日本經濟看似繁榮,但實際卻陷入了資產價格泡沫的陷阱。由于人們對于這次日元升值印象過于深刻,因此容易產生本幣升值股市上漲的簡單答案,但事實并非如此簡單。
1991年至1995年日股開始步入大熊市,但1992年2月至1995年4月,日元兌美元匯率卻再度從120:1上升至79:1,匯率升值幅度超過50%。這次日元升值對于日本經濟和股市反而是雪上加霜,因為這次日元升值損害了消費電子和汽車這兩大實體經濟支柱產業的競爭力。
其后日元長期維持強勢貨幣地位,但日股和實體經濟卻長期低迷。2008年至2013年,曾經雄踞全球消費電子霸主地位的索尼等8家電子企業,居然有4年處于凈虧損狀態,累計虧損額更是驚人。日本消費電子產業衰敗,創新因素僅是一部分原因,匯率因素才是關鍵因素。
由此可見,本幣升值在不同階段對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影響不一致。在本幣升值起始階段,對經濟和股市都會產生正面影響,但當匯率累計漲幅超過50%,則對實體經濟和資產價格影響未必正面。A股市場這一特征也很明顯,2005年人民幣匯改啟動升值周期之初,對實體經濟和資產價格的影響也是正面的。但是當匯率累計升幅達到一定幅度,對實體經濟和資產價格也正負因素夾雜。
本幣貶值對實體經濟和資產價格影響同樣有正面案例。再以日本為例,2013年日元放棄強勢貨幣地位,日元匯率主動貶值,同期日股和實體經濟開始明顯復蘇,日股走牛迭創新高,而前述消費電子企業也得以扭虧或重組。另有美國案例,1985年至1995年,兩次日元升值周期也就是美元貶值周期,美國經濟轉型和美股奠定牛市基礎也在此周期。
參考上述案例,近期人民幣匯率調整顯然對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有利。在A股藍籌股市值比重中,動力能源股和金融股始終占據龍頭地位,但這兩個板塊與全球藍籌股市值相比較,持續大幅攀升的空間有限。1986年美股牛市崛起,韓國股市和我國臺灣地區股市能夠收復20世紀90年代泡沫時期指數失地,但日經指數至今收復不了歷史失地,背后隱含著兼具科技股和制造業雙重屬性的消費電子板塊的興衰,微軟、蘋果、三星、富士康,追根溯源都屬于消費電子范疇,因此經濟轉型與股市和匯率都有密切關系。
注:凡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并不代表本網和APP贊同其觀點。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