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5-03 19:53:56
在當地人士看來,農村金融存在著金融機構“離農脫農”、涉農銀行“姓農不為農”、村鎮銀行“扶鎮不扶村”等問題,加上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的渠道狹窄、空間有限,農業農村領域依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和投資難等問題。
每經編輯 施娜
每經記者 施娜 發自浙江溫州
近期,一則“溫州農民率全國之先開辟融資新模式,提供信用貸款,不再需要聯保互保,兩億元貸款無一壞賬”的消息引發外界關注。
那么,其融資模式到底是怎樣的?又是如何將不良率做到零的?對緩解農村融資難起了多大作用?為一探究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趕赴溫州進行實地采訪。據了解,對于規模越來越大的融資擔保體,溫州平陽縣農辦產業發展科科長吳勝也有擔憂,比如小組成員的數量如果多了,難免有企業隱瞞借貸情況以及貸款的真實用途。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運作的融資擔保體、合作社信用部等模式都不是很成熟,職能定位還不是太明確,組織管理也不是太規范。
逾7成農民從親友處借錢
雖然溫州民營經濟發達,但在溫州農村,要想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并不容易。
根據此前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對溫州各個地區304名農民做的“資金需求”調查,有57.57%的被調查者表示,在近3年的時間內,生產生活中確實存在資金缺乏的狀況,資金需求從幾千元到幾百萬元不等。
對于融資途徑,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還是選擇從親戚朋友處借錢,其比例高達73.68%。至于背后的主因,58.22%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是銀行的授信戶,沒有授信額度;35.86%的被調查者表示,即使在授信額度內依然難以獲得貸款。
在當地人士看來,農村金融存在著金融機構“離農脫農”、涉農銀行“姓農不為農”、村鎮銀行“扶鎮不扶村”等問題,加上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的渠道狹窄、空間有限,農業農村領域依然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和投資難等問題。
為解決農村金融短腿,就近提供金融服務,溫州農民自創了融資擔保體和合作社信用部融資模式。
截至目前,這兩種融資新模式在溫州全市貸款余額近2億元,且沒有一筆壞賬出現。
可撬動5~10倍銀行資金
據悉,融資擔保體由合作社(含聯合社、聯合會、協會等)組織的成員發起,自愿籌集資金存放于金融機構,為其成員向金融機構貸款(融資)提供擔保。
“與聯保互保不同,擔保體成員以出資額為限,為其他成員承擔有限擔保責任,且不會因為其他成員‘出險’而被銀行列入黑名單。”吳勝介紹表示。
2013年5月,平陽縣開始籌建都市農業引導資金融資擔保體,這是浙江省第一家融資擔保體。
2014年,平陽縣第一批34家涉農會員企業自籌引導資金1669萬元,組成首期引導資金貸款風險保證金,引導資金融資擔保體開始正式運轉,共獲得實際貸款資金8810萬元,綜合貸款年利率為7%左右。
“如果貸款出現風險,保證金代償先由風險企業所在行業組的關聯企業(在)籌資額度內扣除,如所在行業組關聯籌資資金扣完,再由其他行業組分擔風險。”吳勝表示。
據了解,這34家企業被分為畜牧業、種植業、休閑農業和來料加工業4個小組,后來該籌融資平臺第二批又增加了一個由9家涉農企業組成的小組,籌集引導資金272萬元,共獲得貸款1452萬元。
這種做法,與此前某銀行推出的“共同風險基金”類似。不過,溫州市委農辦農村金融處處長黃方雷認為,融資擔保體更接地氣,貸款利率更優惠,風險更易把控,有效斬斷了聯保互保鏈條。
目前,溫州有融資擔保體共29個,平均每家擁有成員50余人,籌集擔保金195萬元,由涉農銀行按5~10倍的保證金規模予以授信。
而平陽縣經過一年多的實踐,今年開始嘗試引入競爭機制。“為避免一家銀行服務不到位和續貸手續時間過長等問題,引入其他銀行籌建引導資金融資擔保體,增加貸款企業的自主選擇權。”吳勝說。
近期,由平陽縣農業龍頭企業協會作為籌融資平臺的第二家融資擔保體與平陽縣浦發村鎮銀行的合作正式啟動。該協會秘書長潘德明告訴記者:“第一批20多家企業組成的中藥材組和休閑農業組,籌集了400多萬元的保證金,共獲得2490萬元貸款。另外,大棚蔬菜組和茶葉種植組資金正在籌集中。”
不過,對于規模越來越大的融資擔保體,吳勝也有擔憂:“小組成員一般要求6家企業以上,但數量越少越好。數量多了,難免有企業隱瞞借貸情況以及貸款的真實用途,這需要銀行去調查、收集信息,同時小組成員也要加強實地走訪與考察。”
另外,目前融資擔保體采用的是一年一次的貸款申請機制。據介紹,未來會加強頻率,對于風險無法把控的企業,則會暫停續貸,甚至清理出小組。
同時,平陽縣提出了新的風險控制機制:銀行對涉農會員企業發放的單戶貸款余額不得超過貸款風險保證金總額的30%,也不得超過該會員存入引導資金籌資額的6倍,同時限定單個企業最高貸款300萬元,防止投資在非農業項目上。
熟人社會的資金調劑
除了融資擔保體,溫州還率先提出了合作社信用部。
所謂合作社信用部,是指在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或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內部,為社員提供資金融通服務的內部管理組織,對外掛“合作社信用部”牌子,可以為會員提供借款服務或為會員向金融機構貸款提供擔保服務等,但不得常年、隨時、大量吸收其他資金。
目前,溫州已在24家合作社內開展試驗,平均每家籌集互助金137萬元。據介紹,這些合作社信用部的主要功能包括資金調劑、融資擔保和信用合作等服務。
其中,信用合作服務不籌集、不吸取任何資金,僅以提供服務的形式幫助社員向金融機構融入資金,解決生產困難,如提供擔保有關的咨詢管理、開展對社員、農戶的信用評定工作。同時,信用合作服務功能也滲透在前兩種功能模式的實際操作中。
龍灣區瑤溪楊梅專業合作社信用部,是溫州首家合作社信用部,也是提供資金調劑服務的典型。
該合作社共有106個會員,31個會員作為發起人一次性籌集101萬元股金成立了合作社信用部,用于內部資金調劑。凡是有資金需求的會員,不管是否有參與股金籌集,均可向信用部提出借款申請,且出資股金數額與借款額度不掛鉤。
“借款時,只要簽個借款合同,寫上歸還日期、借款目的等,馬上就能拿到錢”,該合作社信用部負責人葉秀青說。
據了解,該合作社信用部的借款額度一般控制在5萬元以內,最長期限不超過1年,月利率為0.7%,根據楊梅的生長周期,每年7月為貸款到期時間。
另外,溫州市基地生豬專業合作社也將掛上“合作社信用部”的牌子,提供資金調劑服務。
以某繳納10萬元股金的社員為例,如他需貸款50萬元,只要他在社內找到繳納了股金的社員,湊足50萬元擔保額度即可。如該社員出現借款不還,為其擔保的社員損失以其繳納的股金額度為限。
截至去年底,該組織共為會員累計發放140多筆共計4000多萬元的“貸款”,平均每筆30萬~40萬元,月利率為0.8%。
“我們沒有專職人員,也沒有額外運營費用支出,去年年終分紅有6厘。”溫州市基地生豬專業合作社資金互助會經理歐陽術文表示。
自建風控模型
除了內部資金調劑,合作社信用部的另一主要功能是提供融資擔保服務,溫州市創力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信用部是這一功能模式的代表。
該合作社信用部辦公地點,儼然一個金融機構,墻上掛著申請貸款的流程,以及信貸部、業務部等各部門的操作規范。
“三農貸款額度小,對銀行來說成本太高,很多銀行意愿不強,我們就像是銀行的外包機構,幫助銀行處理各種瑣碎事務。”該合作社信用部負責人邱珍君告訴記者。目前,該組織共有11名專職工作人員。
2014年12月,該合作社信用部正式成立。事實上,這樣的操作早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了。2012年11月,溫州創力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與溫州創意農業有限公司、溫州市仟社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共同搭建了溫州市創力農貸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創力農貸服務中心)。
當時,70多名社員共籌集了300萬元資金建立保證金池,為合作社內部成員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先后與當地的農行等機構合作,銀行為其提供6倍保證金池資金的授信額度。
目前,該合作社信用部通過“增資擴股”,300多名社員共同出資的保證金池已達1500萬元,銀行貸款余額為5220萬元,累計服務800多人次,平均戶均貸款額為12.5萬元,綜合月利率0.83%。
農戶季先生擁有100多畝的種植基地。去年,他向創力農貸服務中心借了30萬元,用于搭建大棚等支出。季先生表示,新建了10多個大棚,今年生意比去年更好。
“30萬元的額度,對我們來說是比較大的了。”邱珍君說,為控制風險,創力農貸服務中心對每一筆融資擔保的業務進行了貸前調查、貸中跟蹤、貸后管理,定期檢查貸款資金是否用在相關項目上。
幾年下來,創力農貸服務中心自建了風控模型,根據各項指標綜合打分,給出放款額度。同時,在具體操作流程上,為避免人情關系干擾,風控部被安排在幾公里之外的一個辦公室里,信貸部、業務部、風控部三個部門獨立判斷,再綜合上報給合作銀行作為參考。
“我們會在3個工作日內完成貸前調查,銀行審查需要2個工作日。一般情況,5日之內,農戶便可得到銀行的貸款”,邱珍君表示,從實際情況看,銀行最后放款的額度,90%都是我們評判的數額,只有10%做了調整。
與上述融資擔保體類似,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功能為主的“合作社信用部”同樣也只允許會員繳納擔保金,需要貸款時候可以最高放大6倍,保證金池為會員的貸款進行擔保。不同的是,融資擔保體向銀行申請貸款只限于特定時間,而創力農貸服務中心周一到周六可隨時申請。
據了解,目前該合作社共有500多名社員,且每月都有10~20戶新社員加入。
開戶難等問題仍待解決
事實上,除上述兩種融資模式,溫州農村地區還有一種模式——農村資金互助會,由合作社全體或部分社員自愿籌集互助資金,為入會會員提供資金融通服務,可以對內吸收互助金,也可以為會員向金融機構貸款提供擔保。
“農村資金互助會”與“農村資金互助社”僅一字之差,但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創辦需要銀監部門批準,要求高、成本大。目前,溫州現在僅有一家農村資金互助社。
而農村資金互助會由溫州市農業局為主管單位,金融辦負責監管,審批上相對容易。目前,溫州全市已發展農村資金互助會57家,平均每家資金互助會吸收會員483人、入會金467萬元、互助金215萬元,累計向會員投放互助金8.3億元以上、月均余額2.7億元,平均借款月利率在1%左右。
對此,某銀監部門人士表示,農村資金互助社并不是新事物,它的停批是因為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同時,村鎮銀行的興起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其功能作用。至于農村資金互助會,這是地方政府的創新,有他們自己的監管,銀監部門沒辦法管理或者制約。
銀行方面對這些農村新型金融組織則有自己的看法。
某城商行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我們擔心有風險,目前對接融資擔保體和提供融資擔保服務的合作社信用部的意愿不大,還要再觀望一下。”
相比城商行的謹慎態度,某國有銀行高管則表示,近幾年,扶持農村金融發展的力度很大,對接有可為之處。但農戶存在“低、小、散”等情況,平均十幾萬元的貸款,每一戶都需要做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后檢查等工作,金額小卻牽扯了很多精力,通過與融資擔保體或者提供融資擔保服務的合作社信用部合作,在他們推薦的基礎上,再實地調查、放貸,可以節省人力物力。
而對提供內部資金融通的合作社信用部和農村資金互助會,上述國有銀行高管認為,農民利用閑余資金盤活資產是好事,因為這些群體也是銀行服務沒有或無法覆蓋的。
不過,無論融資擔保體、合作社信用部,還是農村資金互助會,記者注意到,它們之間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確清晰。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三種方式目前都不是很成熟,處于一張白紙上不知道畫什么的狀態,職能定位還不是太明確,組織管理也不是太規范,三者沒有太大的區別。”
對此,黃方雷表示,無論哪一種,都是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目的是為了化解農村金融短腿,為農民就近提供農村金融服務;另外,無論哪一種模式,都必須堅持“組織封閉、對象封鎖、上限封頂”,“支農、支小、支短”等五項原則。
同時,根據規定,農村資金互助會、合作社信用部收取的占用費,參照當地農村信用社(農商行、農合行)標準執行,不得高于同期“溫州指數”;融資擔保服務收費標準不得高于政策性擔保公司收費上限的1.5倍。
“農村資金互助會更適合資金寬裕的合作社,也更接近于社區銀行性質。融資擔保體是在目前農村信用體系不完善、農村產權不明晰情況下,為解決農民資金需求而采用的臨時過渡方式”,黃方雷表示,溫州農村金融的這些創新早已有之,近兩年我們做的是規范引導,接下來,還將研究制定更詳細的運作規范,如參與人員數量和融資額度的限制等。
多家合作社信用部人士表示,目前“合作社信用部”并不能單獨做工商登記,也不能在銀行開戶。
對此,黃方雷表示,因為還缺乏政策法規支持,確實存在無法開戶等問題,另外,相關的財政稅收等也難以跟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