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1 00:47:40
◎蔣光祥
上周三(4月15日),據《財新》報道,原華夏基金董事總經理、零售業務總監趙新宇已經“奔私”,加盟邱國鷺的高毅資產。
眾所周知,公募基金業是典型的輕資產、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投研團隊尤其是優秀基金經理,是公司最寶貴的財富。但優秀基金經理流失情況也十分嚴重。
基金經理的出走路徑基本可分為“兩步走”:第一步是行業內的“人往高處走”,比如中小基金公司的優秀基金經理被大基金公司“挖角”;第二步則是由“公奔私”,或接受優秀私募邀約,或單槍匹馬自創品牌。
不少人認為,很多優秀基金經理能夠邁出第二步,是緣于A股這波牛市所給予的勇氣,牛市當道,行情好,就容易迅速成功。但是,我們并不能就此得出,優秀基金經理在熊市就安于現狀。
相關數據顯示,基金公司人員的頻繁流動無論在牛市還是熊市都早已成為常態。在市場大幅下跌的2008年,基金經理變動大幅超越2007年牛市中基金經理的變動數量,創下歷史新高。
優秀基金經理“奔私”的背后,還有一個讓我們不安的新背景,那就是近年來監管政策與業內均為此作出了實實在在的創新變革。比如,在新的法律法規鼓勵下的事業部制改革、股權激勵等,雖然卓有成效,但依然頻見優秀人才,特別是頂尖人才的流失,可見股權激勵或事業部制也并非萬全之策。
當前,基金行業準入限制方面已有突破性進展,基金公司與基金產品牌照的壟斷價值正逐步減弱。基金經理等核心團隊的人力資源價值將愈加凸顯。
基金經理屬于知識型員工,通常具有較高的精神需求,渴望自身工作成果被社會承認與投資人接納,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與自身知識的獲取與提高。如果將“錢”歸結于他們奔私的唯一原因,這并不公平。
客觀來看,以往公募基金經理管理的資產、承擔的風險收益責任與他們所獲得的報酬嚴重不對稱的情況,近年來有大幅度改觀。不少基金公司拿出的激勵計劃相當有誠意,甚至加了杠桿:諸如鼓勵基金經理購買一定金額自己管理的基金份額,公司同時也以相當大的比例來跟投,并將投資收益最終都歸該基金經理所有等。這不能不讓我們思考在“錢”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在加速優秀人才“奔私”的步伐。
公募面臨眾多的個人投資者,獨立的投資理念容易受影響。投資者選擇基金時,過度偏重于短期業績,關注收益率而忽視風險;少數“老鼠倉”的行為,惡化了普通投資者在失意時的情緒體驗,并容易將這種體驗放大。
在這些不成熟的市場選擇機制和輿論壓力之下,基金經理的激勵機制被異化,個人心態也容易被扭曲。
此外,公募基金經理在資金的投資領域、投資比例上受到嚴格規定,影響個人才能施展。這些大環境的變革與改善,并非一時能改變,也非基金經理個人、基金公司、乃至監管層面的一己之力所能主導。
結合社會發展階段的背景,要留住優秀人才,公募基金行業內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者為鑫元基金業務規劃經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