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地產 2015-02-02 17:36:58
中指院統計出的百城房價指數顯示,1月份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0564元/平方米,環比在經歷連續8個月下跌后,1月份止跌,還微漲了0.21%。
每經編輯 王杰
轉載請標明——
出處:邦地產
記者:王杰
何時抄底樓市,是個讓人費思量的事兒。
現在買房,有可能晚了。因為房價不跌了。
中指院統計出的百城房價指數顯示,1月份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0564元/平方米,環比在經歷連續8個月下跌后,1月份止跌,還微漲了0.21%。
這個消息讓不少持幣待購的“剛需族”吃驚:房地產業又回暖了?
今天,邦地產準備從政策導向、供需關系、房企資金、城市分化四個方面分析一下2015年的房價走勢。
政策導向:2015年將穩定住房消費
2014年成為中國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拐點”。由強力行政干預走向市場化,由“一刀切”變為“分類調控”,自下而上的“救市”措施頻出,超過市場預期。
2015冬季達沃斯峰會上,總理李克強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國際工商理事會代表對話會時,首次較為詳細地闡述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整。
李克強指出,近來中國房地產市場投資量和交易量確實出現了一些波動態勢,引起各方面關注。
“但是我想強調的是,中國去年城鎮人口又增加了1800萬人,城鎮化率又提高了1.04個百分點,中國現在城鎮化率在55%左右。”“中國實現現代化必然會伴隨著城鎮化,對房地產的剛性需求是長期的。至于房地產市場在一定時間內出現調整,這也是正常的。”
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蘇劍認為,從長期來看,決定房價的因素主要取決于人口和勞動力,而剛需將于今年達到頂峰。預計在2022年以后,中國每年的勞動力將減少一千多萬,屆時無論是剛需還是改善性需求都不會旺盛。
就在1月16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國內房地產并沒有出現危機,房價適當波動是在擠出投機性需求,2015年將穩定住房消費。
盡管房地產增速和以往相比是下降的,處于調整階段,但朱之鑫并不認同“出現危機”的說法。他表示,目前的重點是滿足從生存性需求向改善性需求和舒適性需求轉變。
朱之鑫表示,房價適當波動是正常狀態,并不意味著未來政府在房地產調控方面將無所作為,2015年將穩定住房消費。
供大于求的壓力減小
2014年12月份,35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月度新增供應量為2531萬平方米,環比增長13.0%,同比減少10.1%。12月房企推盤節奏比11月要快,部分年度銷售業績完成率較低的房企,在推盤上更是會快馬加鞭。
12月,35個城市月度新增供應量和新增成交量基本持平(其中12月份新增成交量為2519萬平方米,環比增長16.2%,同比增長25.2%)。從第四季度的數據來看,35個城市的供求關系基本平衡,反映供求雙方入市情緒都較積極,這也使得市場出清狀態得以出現。
從年度數據看,2010-2014年5年間,35個城市均呈供大于求的態勢。其中,2010年的供求差異比較小,2011年則明顯供大于求,這和限購政策環境下購房者入市節奏被打亂有關。2012年,在市場回暖的態勢下,供求兩方的入市節奏加快。當然相比2011年,成交量的上升力度更大。到了2013年,市場繼續火熱,供銷兩旺。但是到了2014年,供求雙方的入市節奏低于2013年,但相比2010、2012年要好。
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告訴邦地產君,2015年樓市總體上還是會呈現供大于求的態勢。原因在于:
第一、從房企開工和投資規???,2014年受到了壓抑,但2015年隨著市場政策不斷寬松,房企入市情緒高漲,包括期房和現房在內的住房供應量就會增加。
第二、購房者入市情緒總體會上升,但考慮到2014年第四季度部分購房需求已經得到較好的釋放,尤其是高端置業需求已經積極入市,所以在2015年市場需求雖然增長,但可能不如供應規模。
嚴躍進說,從供求間的差異來看,供求矛盾會減弱。尤其目前部分地方政府收購商品房,這類住房的供應規模會被削弱,供大于求的壓力就會減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