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12-19 09:30:07
每經記者 張雯 發自北京
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導致中國耕地退化面積超四成。
農業部首次發布的《全國耕地質量等級情況的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東北黑土層變薄,南方土壤酸化,華北平原耕層變淺。嚴峻的耕地質量問題,已然迫在眉睫。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農業部了解到,雖然現在種植業方面已有了一些如《農業法》、《農藥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但還有一些法律法規需要修訂完善,并且尚需加快出臺新的法律法規,以適應依法治國的新要求。下一步農業部種植業司將爭取把《耕地質量保護條例》和《肥料管理條例》列入立法計劃。
在全國耕地質量等級劃定成果基礎上,農業部將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通過土壤改良,地力培肥、養分平衡和質量修復等措施,著力提升耕地質量。
耕地受傷 四成退化
東北黑土層變薄、南方土壤酸化、華北平原耕層變淺,耕地“傷情”在全國按區域蔓延。
數據顯示,由于耕地質量保護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在此困境下,耕地退化面積已占到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與此同時,補充耕地質量等級較低、耕地污染、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等問題,亦在侵擾耕地質量。另據環保部調查,目前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和毀田200萬畝。耕地污染不僅導致土壤理化性狀變差,影響作物生長發育,降低耕地生態功能和生產能力,而且在土壤中積累、在作物中殘留,也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
“為了追求高產,生產者往往長期、過量施用化肥,不給土地‘休息’的時間”,一位地方耕地質量保護站工作人員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有些地區采取了廣種薄收的掠奪式經營方式,多年從未輪換休養過土地,而對土壤的長期高負荷利用和化學肥料、農藥的累積殘留,不僅使高產田逐步退化成中低產田,還使污染滲透進深層土壤,恢復起來難度更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本次耕地地力調查和質量評價工作中,出現了“三大”與“三低”現象,即中低產田比例大、耕地質量退化面積大、污染耕地面積大;有機質含量低、補充耕地等級低、基礎地力低。
據調查,中國現有耕地中,中低產田占耕地總面積的70%。粗放的耕作方式,特別是化肥過量施用造成耕地質量的退化;全國耕地土壤點位污染超標率達到19.4%,南方地表水富營養化和北方地下水硝酸鹽污染,西北等地農膜殘留較多。另外,補充耕地與被占耕地地力也要相差2~3個等級,其中1個等級就相當于每畝地100公斤的產能。
調查數據顯示,隨著人口的增長、土地墾殖率和土壤利用強度的不斷增加、保護措施的滯后,使東北黑土區土壤退化現象日益嚴重,目前黑土區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下降,耕層有機質含量以平均每年0.08%的速度下降,由開墾前的3%~6%(高的達到8%)降低到當前的1.5%~3%(重者不足1%)。
另一方面,由于水土流失,華北平原耕層厚度僅為15厘米~19厘米,比適宜的22厘米淺了3厘米~7厘米;而化肥的持續投入,則使南方土壤酸化、西北鹽漬化問題突出。
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耕地質量建設現場會上,農業部提出明年將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養分平衡、質量修復為主要內容,大力推進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
耕地質量分十等
此次發布的《公報》被認為是繼上世紀80年代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后,當前耕地質量建設中最重要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據了解,為摸清土壤家底,農業部2002年即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耕地地力調查和質量評價工作。經過多年數據積累,2013年~2014年組織專家從耕地的立地條件、耕層理化性狀、土壤管理、土壤剖面性狀等多方面進行分析,劃分出一至十等級耕地的數量及分布。
《公報》顯示,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4.9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7.3%。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8.1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4.8%。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5.10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27.9%。《公報》按照中國綜合農業區劃圖進行了細分。它將我國耕地劃分為東北、內蒙古及長城沿線、黃淮海、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西南、華南、甘新、青藏等九個區,對每個區域的耕地質量等級情況進行分述。
據《公報》分析,這些數據為今后糧食增產的重點區域和重要突破口劃定了科學方向:其中,最好的耕地占1/4多,基礎地力較高,要用養結合;最差的耕地也占1/4多,生產障礙因素突出,短時間內較難得到根本改善;而中間這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44.8%的,四至六等的耕地,正是未來的“潛力股”。這部分耕地所處環境氣候條件基本適宜,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條件較好,障礙因素不明顯。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礎地力平均提高1個等級測算,可實現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600億斤以上。分析認為,這部分將是真正實現“藏糧于地”的大頭。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