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7 01:00:35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查道坤 發自江蘇
每經記者 查道坤 發自江蘇
停牌超過6個月的匯鴻股份(600981,前收盤價4.24元)12月16日公告,江蘇省國資已同意公司控股股東匯鴻集團資產重組剝離有關資產,資產剝離基準日為2014年5月31日。匯鴻集團一位負責人對此表示,這意味著匯鴻集團資產剝離工作完成。
按照江蘇國資改革的方案,接下來,匯鴻股份將合并吸收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匯鴻集團,后者將實現整體上市。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6月末,匯鴻集團下屬子公司有148家,其中直接控股子公司24家,業務范圍覆蓋貿易、房地產以及投資,其中貿易板塊是主要的收入來源。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匯鴻集團總資產已達315.69億元,凈資產79.78億元。今年前10個月,匯鴻集團貿易業務共實現營業收入415億元,同比增長16%。《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前三季度,匯鴻股份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68.2億元、1762萬元。
匯鴻集團年營收超400億/
江蘇省屬國資改革一個重要的亮點,就是支持省屬國資企業通過整體上市實現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江蘇已確定匯鴻集團作為整體上市的試點。
公開資料顯示,匯鴻集團成立于1996年,2011年6月,匯鴻集團以資本公積轉增注冊資本至22億元,業務范圍是以外貿為主,內貿為輔,房地產等業務為補充的多元化經營模式。截至2013年6月末,集團下屬子公司148家,其中直接控股子公司24家,間接控股124家。匯鴻集團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13年9月末,匯鴻集團總資產為315.69億元,負債265.91億元,凈資產79.78億元。
另外,《匯鴻集團2014年第一期中期票據募集說明書》(以下簡稱《募集說明書》)顯示,2010~2013上半年,匯鴻集團營收 (合并報表口徑)分別為351.17億元、447.8億元、445.26億元、202.8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01億元、5.42億元、3.89億元、6.18億元。
為了配合匯鴻集團的整體上市工作,匯鴻股份已于5月20日停牌。隨后,匯鴻集團開始實施資產剝離計劃,在今年7月30日,匯鴻集團下屬江蘇開元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掛牌江蘇開元國際集團置業有限公司1000萬元出資額及2179.83萬元債權,轉讓價格4083.56萬元(后又降低了價格并二次掛牌轉讓)。10月20日,匯鴻股份在江蘇產權交易所以3000萬元掛牌轉讓江蘇銀行600萬股股權。
匯鴻集團在剝離資產的同時,國資方面的程序也在穩步進行中。10月9日,匯鴻集團收到江蘇國資委關于其重大資產重組暨整體上市的實施意見,主要內容是對集團現有資產和業務進行全面梳理剝離,并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匯鴻股份通過向混改后的匯鴻集團股東發行股份實現吸收合并,集團主要資產、業務借此整體上市。
12月16日,匯鴻股份發布公告稱,江蘇省國資委已同意匯鴻集團資產重組剝離有關資產,資產剝離基準日為2014年5月31日。江蘇省國資委同意匯鴻集團將持有的長期股權投資、貨幣資金等共計所有者權益以2.7億元予以剝離,剝離出的資產產權持有人變更為江蘇蘇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匯資管),蘇匯資管將作為匯鴻集團的持股公司的過渡性安排,待匯鴻集團整體上市全部完成,該公司撤銷。
南京財經大學教授張建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大股東匯鴻集團完成資產剝離,這就意味著匯鴻集團整體上市完成重要的一步,上市步伐也因此而加速。”
未來業務以供應鏈運營為核心/
公開資料顯示,去年上半年,匯鴻集團的出口、進出、內貿的營業收入占比分別為48.16%、8.74%、39.04%,而房地產業務的營業收入僅占比0.39%。近三年來,匯鴻集團的貿易業務(出口、進口、內貿)的營業收入占比一直維持在90%以上,是匯鴻集團絕對的主業。匯鴻集團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公司各項貿易業務繼續維持了穩定增長,共實現營業收入415億元,同比增長16%;其中進出口業務總額48.34億美元,同比增長11.7%;內貿營業收入224.9億元,同比增長25.95%。
匯鴻股份在12月2日的投資者說明會上表示,資產注入后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將以供應鏈運營為核心,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做大做強主業,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
“匯鴻集團的意圖很明顯,就是逐步剝離房地產業務,之后做大做強貿易業務,在實現整體上市之后,將匯鴻股份打造成以供應鏈運營為核心、以貿易業務為主導的多元化企業。”張建教授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募集說明書》顯示,匯鴻集團的發展戰略是以貿易業務為主導,在穩步發展國際貿易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內貿易的業務比重,強化集團公司的投資功能。為了實現上述發展戰略,匯鴻集團提出了三個轉變,一是貿易從規模導向型向效益導向型轉變,對外貿易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二是逐步打造優質產品產業鏈,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充分釋放公司知名品牌的市場影響力,逐步發展國內生產基地;三是逐步調整公司對外股權投資的結構,減少在一般競爭性和粗放型經營領域的投資,適當增加對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行業以及新能源、高科技行業的投資。
對此,張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三個轉變其實也是說明了匯鴻集團要做大以對外貿易的供應鏈業務,此外就是通過產業延伸對金融業進行投資,但是沒有提到房地產業務,這就意味著剝離房地產業務是匯鴻集團的必然選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