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11-12 01:02:40
中韓FTA著眼于長遠,釋放的利好效應不僅局限于貿易,而在于為中韓兩國市場聯通打開通道。
每經編輯 張敬偉
◎張敬偉
在亞太雙邊或多邊的自貿 (區)談判混戰中,中韓FTA(自貿協定)完成實質性談判。
30個月的中韓FTA談判,相比韓美、韓歐FTA從談判到簽訂分別歷時26個月和10個月,過程更加艱難。問題出在制造業和農副產品方面。
在談判的最后關口,中韓兩國領導人作出決斷,并在APEC峰會期間,完成中韓FTA的實質性談判。此舉既有象征意義,更具實質內涵。
就前者而言,亞太地區各種類型的自貿(區)談判,應該并行不悖,多元開放,而不應異化為地緣政治綁架經貿合作的博弈工具。
就后者而言,多一些雙邊FTA或次級范圍的自貿協定,對于區域貿易和投資一體化都是利好。
從區域多贏的前景看,無論區域內雙邊FTA,還是TPP抑或FTAAP,不管內中爭議多大——無論是經貿層面還是基于地緣政治目的,最大的公約數是區域一體化。
中韓FTA完成談判,為中日韓FTA談判打下了基礎,更有助于稀釋TPP和FTAAP的爭議與矛盾。作為世界上經貿最活躍的地區,貿易與投資、人流與物流,只有突破關稅壁壘屏障,沖破原產地利益偏狹,才能實現區域市場互聯互通,讓域內各個經濟體盡享大市場大流通的便利。
基于域內各國產業發展的現實,以及主權國家趨利避險的貿易訴求,中韓FTA當然也不可能做到理想主義的市場全開放。汽車和農副產品并未被列入關稅減免。這保障了韓國方面的利益,但也保證了中國的貿易訴求。
未來,韓國從簽訂FTA的伙伴國中進口的農副產品比重將從64%提高到80%,這對中國農副產品出口到韓國市場是個好消息。
中韓FTA不僅制定了未來20年貨物貿易和農副產品的減稅計劃(范圍),而且服務貿易、金融、通信和網上交易等領域也達成協議共識。輿論認為,“投資自由化”是中韓FTA開創的最大亮點。
作為地緣交接、文化相近的東亞國家,兩國沒有理由制造互相隔膜的貿易圍城。更要者,韓國對華貿易依賴最大——2013年,韓國對華出口總值1413億美元,占韓國出口總額的26%。韓國對華原材料出口更是高達72.4%。中韓FTA協定實施后,中韓兩國每年將有近55億美元的關稅減免,相比兩國2000多億美元的貿易量,關稅減免率不算太高。但中韓FTA著眼于長遠,釋放的利好效應不僅僅局限于貿易上,而在于為中韓兩國市場聯通打開了一個通道。以此為基礎,將在東亞產生從地緣、經貿和投資上的催化效應,被擱置的東亞一體化進程也會獲得重啟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韓FTA體現了東方式的智慧。在韓國最為敏感的農副產品“保衛戰”中,中國并未鉆牛角尖——對此,“參加示威的農民得知‘大米除外’消息后保持克制”。中國亦在汽車和液晶顯示屏上堅守了本國的核心利益。這樣的FTA在執行層面遇到的阻力更少,釋放的效果更確切。
中韓FTA將在區域內形成了更多的雙邊或多邊自貿(區)談判。目前,中日韓俄印互貿平臺已經啟動,奧巴馬對于TPP也提出更為開放的觀點。從亞太區域到更為廣闊的其他地區,各種自貿(區)和投資便利化談判會交叉進行,通過經貿一體化實現區域整合。
(作者為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