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0 01:07:14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杜冉樂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杜冉樂 發自成都
他戴著一副茶色眼鏡,與其官員身份相比,他更像一個學者,溫文儒雅,激情澎湃,這就是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
據了解,在第五屆中國西部金融論壇舉行前一天,也就是10月18日,楊再平飛抵成都,次日作為主講嘉賓的他拋出了 “金融要為新一波實體經濟創新推波助瀾”的觀點。
此后,在10月19日出席第五屆中國西部金融論壇城市商業銀行分論壇上,楊再平又重點談了城市商業銀行(以下簡稱城商行)應回歸社區銀行定位等問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楊再平看來,城商行選擇社區銀行定位是明智的,也是必然的;要做大、做優社區重要性銀行,除了深耕社區外,更要關注非優質客戶等,不宜再搞人海戰術。
城商行應定位社區銀行
對于城市信用社轉型城商行,楊再平用“煉獄”一詞來形容。
楊再平回憶稱,截至1995年,我國城市信用社達5000多家,數量猛增的同時,風險開始暴露。此后,城市信用社整合成為大趨勢。1998年,深圳城商行誕生,標志著我國銀行體系中有了城商行這一分支。
實際上,城商行成立之初的定位主要有三個方面:服務地方經濟;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城市居民。公開資料顯示,2006年,銀監會下發《城市商業銀行異地分支機構管理辦法》,標志著城商行跨區域擴張啟動。隨后,各地的城商行沿著“更名-跨區域擴張-上市”的三部曲模式,加速異地落地。
在楊再平看來,不少城商行提出不僅要做大,還要跨區域擴張等發展戰略。當前,城商行選擇社區銀行定位最明智。
不宜再搞人海戰術
當前,國內城商行遍地開花,已成為中國銀行體系的第三梯隊。按照楊再平的個人理解,未來第一梯隊主要由“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以及郵儲銀行和國開行構成,可稱作系統重要性銀行;第二梯隊以12家股份制銀行為主,可作為相對重要性銀行;第三梯隊涵蓋了700多家農商行、145家城商行以及村鎮銀行等,主要是類社區銀行。
面對外資銀行、互聯網金融、利率市場化等沖擊,傳統中資銀行備受壓力,尤其是那些地處第三梯隊的城商行。城商行對此如何破局?
對此,楊再平指出,要做強、做優社區銀行,一定要立足社區、親近社區、深耕社區,開拓社區銀行業務,發掘、引導與創造社區實體金融需求;注重弱勢群體金融需求,關注非優質客戶,提供其能接受的資金價格,將弱勢客戶變成強勢客戶;充分利用中國式社區組織資源,發現優質客戶,提高風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楊再平強調,社區銀行不易再搞人海戰術,未來物理網點可作為社區銀行親近客戶的文化場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