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10-08 15:14:54
分管區域性金融綜合改革的央行副行長潘功勝上月底出席了中國金融學會在嘉興舉辦的“民間金融規范化發展研討會”。
民間金融是把雙刃劍
潘功勝總結了當前民間金融發展的總體態勢。由于經濟快速發展、居民財富快速積累以及企業融資需求大,古已有之的民間金融近年來發展迅猛。
通過在2013年對分布在中國262個縣28143戶的訪問,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推算出中國民間借貸總體規模為5萬億元。市場機構和監管部門都做過相關抽樣調查,但民間金融的隱蔽性使得其實際規模很難掌控。
此外,近年來民間金融呈現出營利化、中介化和網絡化的發展趨勢。隨著民間金融傳統的社會保障功能退居次席,借貸的牟利功能和風險屬性更加明顯;中介化拉長了資金鏈條,使融資關系更加復雜。互聯網金融的方興未艾,也使得民間金融有了新的表現形式。
如何正確看待民間金融?潘功勝認為,作為正規金融的補充,民間金融發揮著積極作用。民間金融的發展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金融市場體系,有助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民間金融獨特的聲譽約束和社會制裁機制,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民間金融重視非財務指標分析,決策機制靈活快捷,彌補了正規金融的不足,增強了金融體系的包容性和普惠性。互聯網金融作為新生事物,在給傳統金融機構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給金融體系注入了新的能量。
但不可否認,民間金融還存在很多問題。潘功勝說,民間金融具有顯著的風險脆弱性,規范性和透明度不高,缺乏風險緩沖和吸收機制,容易受到經濟波動的沖擊。民間融資還可能導致融資鏈條拉長,中間費用和風險溢價提高,未能有效地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一些民間資金流向房地產、“兩高一剩”等限制性和高風險行業,部分民間金融風險通過多種渠道向正規金融體系傳遞,影響了金融穩定。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