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09-25 19:24:33
每經記者 謝振宇 發自杭州
“巴氏奶短期之內想要取代常溫奶,不太可能。”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谷繼承說,純牛奶(又稱常溫奶)目前仍是國內牛奶消費主流,巴氏鮮奶(又稱鮮牛奶)僅占液態奶的30%左右,兩者差距不小,“而巴氏奶發展的關鍵除了消費觀念的轉變,還在于冷鏈建設的提高”。
“國內針對奶業的冷鏈建設正不斷完善”, 25日上午,谷繼承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多家媒體采訪時表示,巴氏鮮奶對冷鏈要求極高,隨著國內冷鏈設施的完善和提高,其發展也將因此受益。
受奶源地和冷鏈設施限制
相關數據顯示,巴氏鮮奶近年每年保持著24.3%左右的增幅,增速遠超常溫奶,市場容量已突破140億,并在不斷攀升。
9月24日~25日,第三屆中國好鮮奶·新鮮盛典高峰論壇在杭州舉行。出席會議的除奶業行業協會的相關負責人,還有來自新希望乳業、北京三元等全國20多家知名乳企的代表,以及眾多業內專業人士齊聚。巴氏鮮奶未來如何發展,乃至國內奶業走向何方,成為了與會人士們正深思和尋求解決的問題。
不過,目前,僅在液態奶市場30%左右份額的鮮奶,短期難以撼動純牛奶的統治地位。
對于巴氏奶的未來發展,谷繼承表示,巴氏鮮奶是行業發展方向,但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產奶受資源限制,“90%以上的產奶在北方,50%的消費在南方”,而巴氏奶對于產地和運輸半徑有著非常高的要求。二是消費條件有限,“中小城市、農村地區到達不了”。三是“人們的消費習慣難以改變,目前對巴氏鮮奶沒有更好的消費理念。”
如何來實現巴氏鮮奶的更好發展,谷繼承建議,第一,首先解決人們認識喝好奶的認識。第二,要積極調整產業布局,“南方可以充分利用草山、草坡的資源,增加奶場的建設。而奶牛品種的選用,則選用適合南方的品種,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可考慮乳肉兼用型”。
“第三、強化企業實行產品標識制度。標‘鮮’、標‘純’、標‘還原’(指還原奶);第四,積極調整產品的機構,北方城市少有鮮奶產品,南方城市則較多。”谷繼承說。
區域乳企出路在于差異化
同時,并不低的市場銷售價格,也一定制約了鮮奶產業被認可和產業的未來發展。
“950ml裝的大多在16元/盒左右,價格不低。”在多個場合呼吁消費者多喝鮮奶的杭州奶業協會秘書長、浙江大學教授葉均安坦言,就銷售價格而言,國內鮮奶的價格遠高于一些國外國家水平,新西蘭、乃至近鄰日本。
鮮奶終端銷售價格不低,或受制于原料成本不低。“杭州的生牛奶價格在5元左右,在國內是較高的水平”,葉均安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
前期,蒙牛在青島等地降低生牛奶收購價,曾引起外界更多關注。谷繼承認為,“降價是市場正常的現象;去年曾一度出現奶荒,原料價格不斷上漲,今年轉而下降,都是一個波動的過程。”
價格波動下,產業鏈上游養殖戶的利益如何保障?葉均安建議,除了企業制定合約價格,還需要政府給予更多補貼。
“比如日本牛奶市場價格折算成人民幣約7元左右,其中一半政府會給予補貼。以飼料等補貼的方式,”葉均安指出,目前國內由政府給予的補貼并不多,“一些地區沒有補貼”。
此次會議還吸引了眾多的乳企人士,特別是以生產鮮奶為主的區域性乳企。就當下市場形勢,區域性乳企如何破局呢?
“城市型、區域型乳品企業,也面臨全球化的競爭,出路在于推動新鮮。”新希望乳業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席剛會上坦言,在“洋奶”、“洋奶粉”的沖擊下,目前國內奶企在嬰幼兒奶粉方面已是幾乎“淪陷”,液態奶也面臨“全面挑戰”,他稱這為“現實的骨感”。
較之蒙牛、伊利等國內乳業巨頭在國內市場已占據主導地位,城市型、區域性乳企的出路在哪?席剛認為,“巴氏鮮奶,是城市、區域性乳業的最后陣地。”
未來如何破局?“區域乳品企業一是提供差異化的產品,二是利用地方上的優勢,三是在冷鏈上的投入,比如長期在超市冰箱等冷鏈設施上投入,也會變成門檻。”席剛認為,更專注于鮮牛奶、做好服務,是區域乳企發展的基礎條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