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3 00:45:01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地方債發行速度明顯加快。上周,自發自還試點地區的廣東迎來地方債的首次招標,由財政部代理發行的地方債券也迎來密集發行期。
最近,財政部在中國債券網連續公布了代理發行的2014年第三、第四、第五期地方政府債券有關事宜的通知,三期債券的招標金額分別為183億元、260億元和261億元,6月底完成招標。加上第一、第二期代發債券,財政部代發規模已達1220億元。
對此,有業內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經濟下行,地方收入減少的情況下,地方債密集發行一方面源于穩增長背景下的財政支出壓力,另一方面還有可能是用于借新償舊。
地方債扎堆發行/
2009年起,財政部代理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并代辦還本付息。自2011年起,經國務院批準,上海、浙江、廣東、深圳試點在國務院批準的額度內自行發行債券,但仍由財政部代辦還本付息。2013年,新增江蘇、山東為試點地區。而其他地區仍由財政部代理發行、代辦還本付息。
第一期發行面值總額為258億元,其中福建、廣西、四川、新疆、甘肅額度分別為46億元、43億元、80億元、44億元、45億元。第二期發行面值總額為258億元,其中福建、廣西、四川、新疆、甘肅額度分別為46億元、43億元、80億元、44億元、45億元。第三期發行總額為183億元,福建、湖北、廣西、四川、甘肅、新疆、青海額度分別為24億元、31億元、22億元、40億元、23億元、22億元、21億元。第四期發行面值總額為260億元,其中河北、山西、湖北、陜西、青海省額度分別為59億元、42億元、61億元、55億元、43億元。第五期發行面值總額為261億元,其中河北、山西、湖北、陜西、青海省額度分別為59億元、42億元、62億元、55億元、43億元。
財政部國庫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在2014年4000億元地方債發行規模內,上海等10個地區試點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自發自還債券總規模為1092億元,其余地區仍由財政部代發代還。
財政部第一、二、三期代理發行的幾個省份為福建、廣西、四川、新疆和甘肅,第四、五期代理發行的省份則是河北、山西、湖南、陜西、青海。
其中,第五期債券的招標時間為6月27日,6月30日開始計息,為5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債,第三、第四期債券的招標均在此之前完成,債券品種為三年、七年的固定利率附息債。
從財政部代理發行的第一、第二期債券發行結果來看,中標利率低于市場預期,其中第一期3年期地方政府債券中標利率為4.00%,投標倍數為1.435倍;第二期5年期地方債中標利率為3.99%,投標倍數為1.81倍。
6月23日,廣東省將首個啟動自發自還地方債券招標發行工作,發行額度為148億元。本次募集資金在確保完成國家有關重大公益性項目建設要求的前提下,將債券資金用于廣東省重要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轉貸市縣重點項目建設等方面。
有債券市場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于今年貨幣政策維持穩健,銀行間市場流動性較為樂觀,銀行對長期資產配置需求較大,另外,財政部代發隱含了中央擔保,代發債券獲得市場的追捧在預料之中。而自發自還則沒有中央隱性擔保,因此其收益率會略高于前者,但也具備一定參考意義。
部分債券或用于借新償舊/
地方債發行的密集啟動,除了財政支出的需要,可能還有來自債務方面的壓力。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地方債務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性項目,大多有經營收入作為償債來源。但是,有些投入的回報率差,加上債務的資金使用期限較長,債務期限結構與資金使用期限結構存在錯配。
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地方財政增速回落以及土地和房地產市場調整跡象日趨明顯等因素影響,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日趨嚴峻。
而地方政府償還債務高度依賴土地出讓金,土地收入下降,地方還債壓力自然加大。中誠信國際政府與公共融資評級部高級分析師閆文濤表示,“全國承諾以土地出讓收入償還的債務占比達37%左右,部分省份承諾以土地出讓收入償還的債務占比高達50%以上,在當前房地產市場景氣下行的大背景下,過于單一集中的債務償還結構加大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敞口。”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地方政府能夠還債的收入很清楚,一是預算內資金安排(稅收和非稅收入),二是政府性基金的土地出讓收入(占主要部分),還有就是融資平臺產生的收益,有些項目的收益也會成為債務償還的來源。
在他看來,雖然政策對借新還舊有一些規定,但是并沒有禁止,地方政府可以科學合理地通過新債務來解決風險。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在今年初表示,允許平臺公司發行部分債券對“高利短期債務”進行置換,以及允許平臺公司通過發行債券用于“借新還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