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0 02:33:22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區家彥 潮州攝影報道
每經記者 區家彥 潮州攝影報道
從2010年上市首年交出3268萬元凈利潤的成績單,到2013年實現僅356萬元的凈利潤,身披國內首家在創業板上市創意藝術陶瓷企業“光環”的長城集團,上市短短3年凈利潤下跌近90%,成為又一家業績大變臉的創業板公司。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方了解到,長城集團多年來依賴政府的高額補貼,年報顯示,去年如果剔除政府補貼所帶來的非經常性損益,公司實際虧損398萬元。在經營與財務狀況每況愈下的情況下,公司管理層動用大筆資金用于收購一個無法帶來直接收益的關聯項目,難免遭受質疑。
公司瀕臨虧損邊緣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年報整理的數據,2010年~2013年,長城集團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57億元、4.08億元、3.71億元、4.15億元,主營業務收入一直停滯不前,2010~2012年凈利潤為3268萬元、3774萬元與2047億元,2013年凈利潤大幅暴跌至356萬元。
而且,政府補貼成為公司凈利潤的主要組成部分,2010年~2013年年報發現,長城集團逐年獲得的政府補貼分別為802.9萬元、769萬元、1759萬元、896.5萬元。如果剔除政府補貼所帶來的非經常性損益,長城集團2010年~2012年凈利潤分別為2625萬元、3157萬元和541萬元,2013年更是虧損397.5萬元。
根據長城集團最新公布的2014年第一季報,公司營業收入為9162萬元,同比增長1.63%,但凈利潤為499萬元,同比暴跌48.4%。長城集團于當季度計入當年益損的政府補貼高達399萬元,占當季度凈利潤的80%,但由于該金額較去年同期獲取790萬元的政府補貼下降50%,導致當季度凈利潤出現大幅下跌。
“這意味著如果沒有政府接濟,類似長城集團這樣的公司將面臨虧損,甚至有可能面臨退市厄運。”香港聯交所主板和創業板上市保薦人和持牌主管黃立沖告訴記者。
根據深交所于2012年4月20日發布的《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因連續3年虧損或追溯調整導致連續3年虧損而暫停上市的公司,應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的凈利潤孰低作為恢復上市的盈利判斷依據。
收購暗藏財務風險
1.8億元的收購總價相當于長城集團去年凈利潤的50倍,是公司上市以來最大手筆的收購項目之一,但這樣一筆巨額收購的項目卻沒法帶來任何直接收益。
長城集團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本次投資是公司進一步轉型升級的拓展,因華沁瓷業定位為研究中心、藝術館等功能,只具有間接效益,并不能直接帶來效益,公司在短期內也無意更改其用途。但如果華沁瓷業未來能按照既定計劃來實現公司研發中心、藝術館等綜合功能效應的提升,將有望相應增加公司的利潤,則對公司經營成果具有正面影響。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佛山辦事處主任藍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長遠來看,建立藝術展示館等設施有助于拓展產品的展示渠道,提升品牌服務口碑,但由于這類型投資在中短期內無法看到實質性收益,在行業前景仍不明朗的情形下,類似的投資應該量力而為。
同時,長城集團6月6日的公告顯示,此次收購將通過公司自有資金完成。但根據長城集團2014年一季報,公司持有的貨幣現金從年初的4.12億元大幅下降至2.5億元,短期借款高達2.8億元,賬面現金不足以支付短期借款。如果收購華沁瓷業最終獲得通過,在長城集團利潤不斷下滑的情形下,公司持有的貨幣現金將下降至不足1億元,財務狀況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對于一個無法帶來直接收益的項目,如果占公司財務比重較低那還可以商榷,但在公司經營情況不斷下滑的情形下,用大量資金收購這樣的項目,等于是變相摧毀公司價值,進一步加大了企業的經營負擔。”黃立沖認為。
而長城集團在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一再強調,公司收購華沁瓷業是為減少關聯交易、經營發展所需,華沁瓷業的土地價格是經評估機構評估后,經友好協商確定交易價格,不存在向關聯方進行利益轉移的情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