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3 00:48:07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楊珺 發自成都
每經記者 楊珺 發自成都
在工信部、發改委宣布放開所有電信業務資費,實行市場調節價之后,市場對電信業務資費下調預期強烈,不過近日四川某高校學生的一則微博則將“校園寬帶”的費用拉到了鎂光燈下。
上述微博稱,一個不到20平方米的宿舍,一年網費近5000元。據央視《消費主張》調查,校園內的網絡相對于住宅網絡費用畸高的原因,是校園寬帶只允許“一人一號”,而這背后是運營商對校園寬帶服務的壟斷,以及學校與運營商的合作分成。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發現,“一人一號”現象在高校較為普遍,有業內人士表示,由于高校市場競爭激烈,運營商與高校的分成合作可能性較大。對于一個宿舍一年上網成本達到數千元的現象,業內人士認為與高校的教育屬性背道而馳,呼吁校方退出公網市場,并與運營商有效溝通,取消“防共享”設置,降低知識獲取成本。
高校學生的不滿
“我們學校校園寬帶只跟聯通或者教育網合作,我們一般選擇聯通,它主要有兩種標準,4M寬帶寬卡252元/186天,8M寬帶寬卡450元/186天。關鍵是開通后不能報‘暫停’,寒暑假不在學校的時候也同樣計費。”上海某高校學生小王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在四川某高校學生小嬋看來,校園寬帶的問題不只是不能 “報停”,更關鍵在于不能像家庭網絡一樣通過路由器共享,從而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費用。
“我自己牽寬帶,但還是只能一臺電腦用,手機、iPad等都不能共享網絡,只能自己買流量。”小嬋表示,雖然聽說有軟件能夠破解,但比較麻煩,自己也并未采用。
成都電信的工作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同學可以通過電腦的“無線網絡熱點功能”來分享寬帶網。但小嬋認為,這種方式意味著電腦必須同步開機,才能保證手機和iPad的上網,通過這種方式共享的無線網絡“不僅麻煩,而且不穩定”。
上述工作人員表示,該高校有兩款套餐,分別為49元和89元,都只能用于固網。如要同時在多個終端使用網絡,則需要接入WiFi,加入電信校園WiFi熱點1個月的費用為30元。也就是說,固網+WiFi這個在普通家庭能夠享受的服務,在校園則需要支付兩種費用,且僅能供一人使用。
上述上海高校信息管理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學校的校園網給每個學生一個月100個小時的上網時間,超過這個時間有兩種收費方式:一種是每個月10元的教育網,網速約1M/秒,一種是每個月30元的寬帶,網速約2M/秒。按照學校的規定,寬帶同樣不可以分享給其他終端,只能實行“一號一網”的制度。該工作人員強調,“一號一網”為學校規定。對于為何只跟聯通合作,該工作人員并未正面回答,僅表示其他運營商也可以接入,但無法與校園網并網使用。
上海聯通一名工作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進入該校需要與學校達成協議,包括套餐資費等。
專家:高校應放開公網市場
在以學習為目的高校,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的成本為何更高?
成都電信一位工作人員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校園寬帶與其他區域寬帶不同,為了防止串號,采用了專門技術的撥號上網方式。據央視《消費主張》報道,2010年,電信才開始在該學校推廣協同撥號器,該撥號方式只允許“一人一號”,限制路由,如果不使用這個撥號器就不能連上寬帶。
上述電信工作人員表示,“一人一號”且采用專門的撥號技術是根據國家政策實施的。具體政策為全國人大常委會 《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及2004年教育部、共青團 《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網絡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后者明確提出要 “切實抓好校園網站的登記備案工作,落實用戶實名登記制度,加強校內網站與網絡用戶的統一歸口管理,要按照IP地址管理辦法,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數據庫,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級責任制。”
三網融合研究專家吳純勇表示,“一人一號”的上網方式在國外較為普遍,不過在國內并未強制實施,同時路由器、交換機行業將一號多用的市場挖掘出來,因而上網成本也下降了很多。
那么校園寬帶必須“一人一號”才能夠實施有效監管嗎?吳純勇表示,教育部要求對IP實施管理,并不意味著規定“一人一號”,實際上上網賬號共享也能夠進行有效的IP管理,“比如采用動態IP,覆蓋賬號由學校機房掌握并分配,就能夠找到責任人,實施有效監管。技術很難作為一個限制,真正的限制是人為的。”
針對央視所報道的利益分成,上述電信人士并未作出正面回應,不過吳純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通過校園網連接公網,學校需要選擇一家運營商,而由于校園市場競爭激烈,學校參與合作分成也有一定可能性。
“如果高校在提供校園網時引入了運營商,并且收取了費用,就意味著高校或從中獲利了。”互聯網專家劉興亮對記者說,“對于高校這種非營利機構來說,這是不合理的。”
在吳純勇看來,目前高校相對過高的上網費用是法律缺失導致的一種現象,高校應與運營商溝通,解決好路由器接入問題,同時放開公網市場,讓運營商自身競爭,“互聯網應該說是除了高校以外接受知識的第二大重要通道,一年數千元的寬帶接入費用,對于學生來說的確過高。”
(實習生丁舟洋、黃麗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