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03-13 10:09:58
受前一天國際銅價下跌影響,昨天,滬銅主力合約1406價格一度觸及跌停,全天跌3.42%。今年1月以來,滬銅主力合約累計跌幅已經達到14.9%。滬銅價格創下4年以來新低。
對信用證市場監管力度加大
如果貿易商將融資銅所融資金去買理財產品,風險還相對可控,但若是去投入股市、樓市,甚至高利貸市場,風險勢必更大。而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其中就不乏貿易商將資金借給房地產商。
“這將不可避免造成銀行壞賬。”一股份制銀行人士坦言,“一旦貸款違約,受傷的只能是銀行。”
看到了其中的風險敞口,國家從去年開始就加強了對整個信用證市場的監管。如去年二季度海關針對進口廢銅的貿易商展開了一項專項整治行動,期間很多銀行就停止了對進口廢銅和進口電解銅的企業發放信用證。受此影響,保稅區銅庫存在去年二季度末、三季度初一度跌到30萬噸左右,這也是2013年初的水平。
今年1月份開始,融資銅再次活躍起來,短短兩個月時間保稅區庫存數量翻番。不過,隨著全國信貸市場收縮,目前國內很多銀行收緊了對銅貿易企業申請信用證貸款發放審批。這將影響貿易商的資金鏈。
不過,海通期貨研究所副所長盛為民表示,目前在銅融資貿易上,國內商業銀行并不占主導地位,現在很多境外投資銀行,包括商業性質的銀行,在境內做銅融資貿易的量比國內銀行大得多。因為境外銀行借款利率比境內銀行低,很多國內貿易商寧愿選擇境外銀行開信用證做銅融資貿易。
盛為民還透露,很多做融資貿易的公司,本身在境外有分支機構,他們很多都會取道境外分支機構從境外銀行直接獲得融資貸款,利用信用證去買銅。而境外銀行中,像渣打、巴克萊、花旗等銀行,都是融資貿易的信用證的提供者。“即使在歐債危機非常嚴重的時候,這些境外投行給中國企業發放信用證的時候,標準也要比國外企業低得多。”
融資銅掩蓋真實消費誤導市場
對于貿易商擔心的資金鏈斷裂風險,盡管業內人士不以為然,但此輪銅價下跌,融資銅到底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陳翔認為,融資銅對銅價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掩蓋了真實消費,導致市場形成錯誤的判斷。
原來,西方的投資機構一直都將融資銅作為“中國需求”在計算。以前雖說中國經濟增長將放緩,但為了賺取利差,中國的融資銅進口并沒有止步。“當把保稅庫里的銅做為需求來計算的時,有的機構以為市場有供應缺口。”
最近,境外機構發現中國貿易商和他們開了很大玩笑。一個是中國銅冶煉廠開始按手冊出口;另一個是上周五,洋山銅價報升水130,與長單上半年升水價格相當。“這意味著,中國銅出口了,中國銅嚴重過剩。”陳翔說。
當境外機構發現,如果去掉融資需求的話,中國需求其實很差,他們再也按捺不住,市場于是又進入了一個重新定價的過程,倫銅、滬銅都在補跌。
“這絕對稱不上是做空中國市場。”盛為民表示。他分析,從匯率的角度來講,中國離岸人民幣數量非常有限,不存在國外投資者拋售人民幣的概念,人民幣在短時間內貶值10%、20%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此,融資銅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也不大。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如果大宗商品暴跌,或者融資者本身在這個過程當中沒有妥善保值的話,資金鏈肯定會有問題。不過,銅作為一個非常成熟的品種,貿易商一般都有保值,不存在銅價下跌導致資金鏈斷裂風險。
鐵礦石的情況卻不一樣。“鐵礦石,我了解的大部分沒有保值,很多現貨商都硬挺著。一旦價格跌得太多,倒是可能有風險。”陳翔表示。
南華期貨分析師胡曉東認為,近期鐵礦石暴跌主要原因是擔憂融資礦貿易商債務違約,無法收回貸款導致資金鏈斷裂。目前,融資礦有一些企業做新加坡的鐵礦石交易,但量不是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國內期貨市場成熟度不夠。從近期持倉數據看,鐵礦石持倉量上升,可能與一些企業開始套保,鎖定價格風險有關。“有些企業還在博價格回升。目前從一些貿易商企業了解到,如果6月份信用證到期不能還貸的話,可能出現破產。”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