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6 00:58:1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董華 發自深圳
每經記者 董華 發自深圳
2013年,基金新產品發行繼續爆棚。
伴隨著監管層的放開,基金公司們都在爭先恐后發新產品,誰都不甘人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截至12月14日,今年以來成立的基金產品數量已經逼近350只,比去年發行的260只新基金數目多30%。
很多產品的創新乍看似乎讓人耳目一新,然而實際投入運作之后,投資者才恍然大悟,原來還是換湯不換藥!
2014年,基金業產品創新會有所改變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今年已發行的350只基金產品中,主要是固定收益類和指數型產品,其中固定收益類的產品超過了一半,指數型產品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事實上,今年基金公司的產品創新也主要是集中在這兩塊。然而,記者發現,這些產品創新主要是集中在對客戶的服務內容、支付方式、費率和申購贖回時間上做了一些改進。“從實質上來講,并不能算創新。”某產品部基金經理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業內人士表示,基金產品創新不能只致力于服務創新,服務創新也不是解決基金公司規模問題的“靈丹妙藥”。
“產品服務創新只能管一時,不能管一世,基金公司若要長久發展,還需另謀出路。”上述產品部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
創新產品“名堂”多/
除了在產品數量上快速發展外,基金產品創新也不斷涌現。
雖然今年基金產品種類繁多,但是從發行的產品種類來看,主要是集中在債券等固定收益類和指數型的產品上。
事實上,固定收益類的產品繼續了2012年短期理財的火爆場面,但是創新的方向有所改變。在今年發行的產品中,也不乏短期理財產品,此外,基金公司在服務上做了更多的努力。
比如定期支付型基金,有正在發行的信誠月月定期支付債券,還有此前已經發行結束的博時雙月薪定期支付債券、交銀定期支付雙息平衡混合等。從申報的情況來看,多家基金公司仍在不遺余力地積極申報該類產品。
另外,定期開放債基也頗受基金公司青睞。富國天豐之后,南方、博時等多家基金公司紛紛開發定期開放債基,隨后,匯添富、萬家、浦銀安盛、諾安等公司相繼發行定期開放債券基金,之后建信、中郵、鵬華等基金公司也紛紛加入了該類產品的發行大隊。剛成立的道富基金目前正在發行的第一只產品也是定期開放債基。
貨幣基金方面創新也比較多。1月份,華夏基金率先發了國內第一只保證金貨幣基金,隨后招商基金和易方達也開發了同類產品。從發行結果來看,易方達保證金貨幣募集份額最多,為42.22億元。
另外,天弘基金和支付寶合作的余額寶,目前份額已超過1800億大關。之后眾多基金公司也都效仿該模式,紛紛開始尋求與互聯網之間的合作。
事實上,從年初開始,一些大型基金公司都定了基調,稱指數型的產品將作為全年的一個重點。
的確,今年指數型的產品成為基金創新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年初,華夏基金首先拉開了行業ETF的序幕,同時發行了上證醫藥衛生、金融地產、原材料、主要消費和能源五只基金。此后匯添富也在8月中旬成立了中證系列行業ETF,年底華安基金發了中證細分地產ETF和中證細分醫藥ETF。
另外黃金ETF也是今年產品創新中的一個亮點,繼華安黃金易富ETF和國泰黃金ETF在今年7月份同臺競技之后,易方達黃金ETF也在11月成立。
今年3月25日,國內首只債券ETF國泰上證5年期國債ETF在籌備多年之后在上交所上市,也拉開了債券ETF的序幕,隨后嘉實中證中期國債ETF也于今年5月份成立。
除了指數和債券類的創新,在浮動費率方面,多家基金公司也開始探尋新的突破口,8月份成立的中歐成長優選混合采取的是 “支點式浮動費率”模式,之后的富國目標收益一年期純債基金和融通通祥一年目標觸發式混合,則采用的是“分檔緩增階梯式浮動費率”。
多數產品業績并不出彩/
的確,在監管層對新產品發行的態度越來越開放之后,新產品的量在不斷攀升,而且發行產品的名目也越來越多,各類創新產品如雨后春筍一般。
在創新背后,這些產品到底帶給了投資人多少實惠呢?是不是真的幫助投資人的財富獲得了保值增值呢?
以定期支付基金為例,該類產品的核心是每年將以一定數額或一定凈值比例,按某一約定時間頻率定期向客戶返還部分投資資產的機制,為投資者提供穩定的現金流。
例如,9月中旬成立的信誠季季定期支付,該產品是按照每一個季度約定時點、按照約定現金支付比例,通過自動贖回基金份額向投資者支付現金。根據該基金的發售安排,在基金合同生效后的首個合同年度 (即基金合同生效日至第二年對日)內,將基金合同生效日6個月對日的下一個工作日、9個月對日和第二年對日作為定期支付基準日進行定期支付,每單位份額的定期支付金額依次為0.026元、0.013元和0.013元,按投資人認購的基金份額發售面值為基礎計算,首個合同年度合計支付比例為5.2%。同時,信誠基金正在積極發行第二只定期支付產品信誠月月支付債基。
另外一類創新的債券產品也頗受市場歡迎,從發行的結果來看,南方永利一年定期開放債券(LOF)募集到65億元,萬家歲得利定期開放債券募集到63.79億元,華夏一年定期開放債券募集到40.76億元。以南方永利為例,該產品的凈值基本上是保持穩定增長的,最多的時候收益率能達到1.4%。另一款產品萬家歲得利收益則不是特別理想,截至12月13日,單位凈值為0.9961元。
保證金貨幣基金的收益率還算比較穩定,以華夏保證金貨幣為例,截至12月13日,A類百萬份收益為1.3617,七日年化收益率為4.965%;B類百萬份收益為1.5055,七日年化收益率為5.572%。
其實,不是所有的創新產品都能獲得一個比較好的收益,而且大多數創新產品的業績并沒有特別出彩?;剡^頭來看,這些產品創新的根本點也并不是在提高收益上,大多都是服務方式上的創新。
產品創新多為服務方式/
在整個基金行業開始從產品主導轉向客戶需求的時候,這意味著行業的走向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雖然對基金排名的關注度沒有以前那么強烈,然而規模仍是基金公司永恒不變的話題。從今年市場發行的情況來看,基金公司仍在不遺余力的發產品。
不過,和以往不同,基金公司發產品從以前的“簡單粗暴式”開始向“高端大氣”邁進。事實上,某基金公司的高管曾向記者表示,基金公司產品的路子已經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往更精細的方向去做,往更細分的領域去做。以股票型的產品為例,各種名目的,涵蓋行業、概念等各種產品,如今都已經齊全了。所以“高端大氣上檔次”是不得已的選擇,講究包裝,讓產品更加貼近市場需求,對于投資人來說,則是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
在今年各種名目的新產品中,主打產品仍然是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而產品創新的核心就是“服務”,基金產品的服務功能挖掘了更多的細分市場的需求,也填充了基金公司產品創新思路枯竭的窘態。
比如定期支付債基、浮動費率產品和定期開放債基等,均是從產品服務的角度出發,使得產品更適應一部分人對理財的需求。事實上,這些產品的投資對象、投資風格等均沒有多大的創新,如定期支付債基、定期開放債基等從根本上還是債券基金;浮動費率產品也只是從產品的費率上做了文章,瞄準了一部分對費率比較敏感的投資者。
再比如余額寶、現金寶等名目的“寶”,其實就是把一些細碎的資金通過一種新渠道收集起來,實質上來講,與產品的投資并無關系。
當基金公司各種名目的產品密集出爐,投資者開始迷茫。“以前基金公司只是埋頭發產品,根本不理會客戶的需求,在一輪摸爬滾打之后,幡然醒悟,客戶原來才是中心。而這種變化也導致基金公司在產品設計中,盲目追求大眾眼球,而忽略了產品最本質的東西,那就是創造收益。”某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基金公司最根本的東西還是投資管理能力。”華南某基金公司副總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而基金公司最核心的職能就是給客戶創造收益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大小決定了基金公司是否能夠最終留住客戶。”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基金公司的產品創新不能只是停留在外面的光鮮,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更多還是應該挖掘投資機會,實現財富的增值保值,這才是產品創新最終的歸宿。
“畢竟,投資者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財富是否能夠增長,如果基金公司一味追求客戶的體驗,那么將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最終還是會失去‘民心’。”上述副總表示。“產品服務創新只能管一時,不能管一世,基金公司如果要長久發展,還需在產品設計上另謀出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