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1 01:15:37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每日經濟新聞》上一期的“量化投資在中國”系列報道為我們揭開了量化投資行業神秘的面紗,呈現了數字掘金者的千人千面,介紹了該行業主要的策略流派、投資哲學、投資平臺以及相關衍生行業的盈利模式。本期“量化投資在中國”系列將著重介紹公募基金、基金專戶、期貨量化產品的運營和收益情況。
近年來,主打量化投資的專戶產品越來越多,除了基金公司自己管理的產品外,一些私募機構也借道基金專戶渠道發行量化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一些量化專戶產品在風險控制較好的同時取得了不錯收益——年化收益率20%左右。不過,目前量化投資在市場上較有影響力和認知度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分級基金和指數增強基金,專戶產品的客戶需求仍然相對有限。
專戶產品業績分化/
今年以來,基金產品業績分化十分明顯,部分績優基金凈值也經常“上躥下跳”,量化專戶產品也不例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末,銀華基金、匯添富基金旗下均有收益率超過20%的產品,同時最大回測控制較好。但是,也有一些此前表現較好的量化專戶產品今年的業績不甚理想。
有量化投資基金經理表示,今年一些被廣泛采用的傳統因子失效,這是導致以多因子選股為策略的量化基金業績出現較大差異的重要原因。
銀華基金副總經理兼量化投資總監周毅表示,量化投資產品的表現往往嚴重依賴于所選取的量化因子,任何一個量化因子都有可能在特定時期表現不好。特別是當所使用的因子廣為人知后,因子就會慢慢失效。只使用少數幾個量化因子的投資方式不可避免地會因為因子短期或長期的失效而影響投資業績。
為此,一些基金公司盡量開發更分散化、多樣化的因子來應對失效問題。同時,在量化的基礎上加入基本面分析以規避數據失真、規避“地雷股”。
華泰柏瑞副總經理兼指數量化投資部總監田漢卿給自己的量化策略取名叫“聰明量化”,即在量化基礎上緊跟市場作一些相應調整,更多地結合對基本面的判斷改善模型。
“我們選股時也會看上市公司的大概情況,但不是像行業研究員看得那么細,我們重點關注收入、利潤的主要來源,以及最近有沒有出現大的變化,有沒有被曝出丑聞等等。”田漢卿表示,“有沒有丑聞”這一點模型自己是發現不了的,例如白酒塑化劑事件后,模型會自動啟動買入,但這時候就需要人工干預一下,讓負面事件先消化一段時間再說。
銀華基金同樣采用了與基本面相結合的量化方法。周毅認為,加大策略儲備,積累一批具有穩定盈利能力、風險收益比高的策略,能夠有效避免因子失效的局面。據悉,銀華現有的量化策略主要使用基于價值信號、反轉信號、動量信號、風格輪動、行業輪動等信號的模型,目前銀華量化策略庫擁有20多個基于不同投資邏輯和技術指標的量化模型。
私募借道基金專戶/
目前量化專戶產品策略更多地集中在多因子量化選股策略,以及在此基礎上派生出的市場中性策略(在借由量化選股獲取超額收益的同時,利用對沖工具剝離市場風險獲取絕對收益);此外也有少部分產品采用量化擇時,或不關注基本面以“算法”為核心策略的產品。
據不完全統計,包括博時、嘉實、易方達、南方、銀華、富國、華安、華寶興業、國投瑞銀等20余家中大型基金公司都已經有了自己量化團隊管理的專戶產品在運作,其中一些公司的產品規模已較為可觀。
博時基金量化投資總監王紅欣在今年年初曾公開表示,博時基金量化專戶的規模已經達到200億元,在業界排名第一。此外,目前銀華基金總共運營15只量化專戶產品,累計發行規模近10億。
近年來,私募在量化投資領域也發展得如火如荼,尤其自2011年開始,量化產品數量明顯增多,每年都有幾十只產品發行。目前,好買基金網數據庫中量化私募產品共有59只,均是在2011年以后成立的。
“一些傳統私募機構也對量化投資很感興趣,希望往這方面轉。”國泰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華東機構服務部總經理吳限峰表示,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大型私募,有些私募機構并非只想湊湊熱鬧發行量化產品,而是希望將量化作為投資決策的工具之一,以此提升投資效率和收益。
今年,一些私募機構開始借助基金公司的專戶通道來設立量化產品,因為相對于信托渠道,基金專戶收費更低,效率也更高,而不少中小基金公司對于這類創新產品也是持歡迎態度。
量化投資困局待破/
不過,相對于發達國家市場量化投資占證券市場30%份額,國內的量化投資還非常小眾。無論是交易限制、運作成本還是投資者的認識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鉗制了量化投資的發展。
周毅表示,從投資績效上講,量化投資的優勢在于投資廣度、速度和風險控制,另外,在獲得穩定阿爾法收益后需要增加杠桿提高收益。而目前國內對交易的限制較多,比如T+1交易制度、限制掛單撤單次數,基金公司內部的公平交易制度、禁止反向交易和對敲等交易環節上的限制,都影響了量化投資速度優勢的發揮。同時,國內股票市場缺乏有效的對沖工具,融資融券成本相對較高,這都影響了量化投資“對沖+杠桿”優勢的充分發揮。
還有,量化專戶產品的發行運營成本很高。在現有市場環境下,量化專戶產品有1/3左右的收益被發行運營成本消耗掉了,以至于投資者能拿到的收益往往不高,特別是對低風險的量化策略影響很大。
周毅表示,當前客戶對量化產品的優勢和特點認識不足,國內現有投資產品的名義回報率很高,特別是蘊含了巨大信用風險的信托產品。這類產品經常和量化專戶競爭具有類似風險收益偏好的機構和高凈值客戶。在信托產品剛性兌付神話破滅之前,很多投資者低估了信托產品的違約風險,往往使得低風險量化產品顯得吸引力不夠高。
不過周毅同時認為,隨著市場的發展,在未來融資融券成本大幅降低、融券標的大幅擴充、其他指數標的股指期貨甚至期權的陸續推出、市場微觀結構改善的基礎上,可以預見各種高質量的量化產品將蜂擁而出,以滿足不同投資者對風險和收益的偏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