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6 00:47:33
每經記者 尚希 發自杭州
“住宅市場不可能永遠增長下去,不出10年,我們會看到行業的天花板。”6月底,萬科總裁郁亮拋出“天花板”理論,在他看來,房地產行業將在十年后迎來第一塊天花板。這一觀點得到了很多房地產大佬的認同。
這個“天花板”是不是真的會成為房地產企業未來的 “增長魔咒”?部分房企和專家學者對此提出了質疑。8月24日,在杭州千島湖召開的,由每日經濟新聞報社主辦的“2013年中國價值地產年會”上,房地產在未來十年甚至更長遠將來的發展前景被充分討論,由新型城鎮化帶來的城市群建設開發潮,為房地產開發帶來的機遇,或許足以幫助房企突破天花板的制約。
天花板究竟在哪里
未來房地產十年被稱之為“結構的十年”,2010年人口普查得出的人口結構數據顯示,可以預測未來三年到五年全國的住宅需求將快速向下降,每年的下降幅度在2%左右。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不出十年,房地產業銷售額的天花板顯而易見。也正因如此,萬科提出了轉型城市服務配套商的角色定位,為即將到來的營業收入結構革命做好了準備。
一旦房地產遇到行業的天花板,原來的高周轉模式,是否有必要向價值創造模式轉移?
“盡管此前大家都是跑馬圈地,一天賣上千套這種發展模式,但實際上在這種發展過程中,開發企業還是希望每套價值利潤率最高。”日出東方董事長徐新建認為,一旦“天花板”真的出現,也意味著差異化需求的市場由此到來。
徐新建進一步指出,市場差異化需要每個開發企業開發出具有更高價值的項目,“即使未來遇到天花板,這兩種開發模式依然共存。”
但在更多開發商看來,行業天花板還未真正顯現。
“一個行業要健康發展,只能是一個回歸理性的過程。”宋都集團副總裁汪慶華對此表示,“前幾年大家對房地產行業存在一些偏見,或者一直認為(其)是暴利的或不道德的行業。但是這么多年下來,宏觀調控以后,或者(通過)行業自律或者發展以后,房地產行業已經回歸到利潤正常的范疇。”
在汪慶華看來,房地產行業未來前景還很大,“所以我不覺得已經到了天花板”。
持相同觀點的還包括景瑞集團副總裁吳煒。在活動現場,吳煒指出,雖然房地產行業的天花板還沒有真正到來,但可以達成共識的是,未來房地產業將成為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在競爭激烈行業中生存,對企業的要求非常高。不光是專業度、產品能力,還有運營效率是否適合,(是否)適合資本市場包括大環境的需求。”
但在知名財經評論家、《每日經濟新聞》每日評專欄主筆葉檀看來,“天花板”已經在中國個別城市顯現。第一個天花板出現在以煤炭為支撐的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首先面對的問題是煤炭價格下跌,煤炭價格下跌之后,一半的錢套在煤礦里頭出不來了,這個時候你會發覺民間的金融鏈條就斷掉了,之后房地產市場就會馬上斷。”葉檀指出,資源單一型城市,一旦資源價格下跌,當地高利貸特別盛行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天花板。
“同樣的道理,神木這些資源單一、民間高利貸盛行的城市,將會出現第二塊天花板。”
第三塊則很可能出現在近日剛剛“松綁”的溫州,這也是昔日中國房地產市場投資最為火爆的一個城市。“溫州是一個很不可思議的地方,說起來是一個三線城市,但是在2010年上半年的時候,它的房價超過了上海。”在葉檀看來,溫州的城市配套遠遠跟不上房地產的增速,這也是其出現“天花板”的原因。那么,如何破解難題,才不至于讓整個市場出現類似上述城市的慘況?
葉檀給出的答案是“跟著創新產業走”,企業如果停留在市中心,跟隨著傳統產業,地方民間金融借貸斷掉,離崩盤也就不遠了。
眾房企高周轉模式之挑戰
“就像一群人爬山,有一個帶頭人(萬科)先爬到了山頂,在下山的途中遇到我們說,山頂沒什么意思。但對我們來說,還是會想上去看看。”陽光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營銷及品牌經理王鋒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形容萬科預期的“天花板”之于眾房企的意義。
在三湘集團副總經理張濤看來,“高周轉”依然是如今房地產開發企業應該去秉承的“制勝理念”。
張濤表示,“現在排名前十或前二十的房企,更多是高周轉模式,雖然不排除一些企業是以價值創造、精品為主,但從目前房地產市場來說,尤其一線城市土地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只能通過快速周轉來實現利潤。”
張濤進一步指出,有一定利潤的情況下,企業的高速周轉對價值創造會更加有利。
對此,吳煒指出,高周轉對于企業來說面臨著高要求,“從拿地開始就要把客戶想清楚,還涉及企業的標準化,這個標準化一定要執行得非常到位,此外,還包括后續的營銷團隊、開發團隊都要具備很強的能力。”吳煒說,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在很短的時間實現高周轉。
“天花板”的蛛絲馬跡伴隨著中國房地產的開發進程而逐步顯現。王鋒指出,中國房地產的四個階段分別是微勝主義的階段、產品主義階段、品牌主導階段以及“兔勝龜階段”。
何為“兔勝龜”?王鋒解釋,“當市場向下的時候,品牌企業抗跌能力要大,市場向上的時候,品牌企業溢價能力要大。而進入第四個階段,一個高周轉的企業,單項目利潤或者當年利潤可能會偏低。”
未來拓展方向為大城市群
事實上,人口結構帶來的住宅需求拐點,只是基于全國總體住宅市場而言。在一線城市,以及圍繞一線城市發展的城市群,未來人口仍然將大幅激增。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介紹,人口結構對房地產市場影響很大。占55%的20歲~39歲年輕人口的購房需求是所有人口中最旺盛的。
在北京市2011年新增的58萬常住人口中,20歲~39歲年輕人占的比重是62.8%。這意味著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年新增年輕人口占到一半以上,一線城市長期存在大量的住房需求。
在一線城市人口容納有限的情況下,以一線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可能是未來房地產開發的一個重要機會。
秦虹認為,目前已經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城市群,其次,中西部還會有一到兩個相對密度比較大的。秦虹建議開發商加大對一線城市周邊的城市群開發的關注。
在發展一線城市周邊的城市群時,產業地產顯然會第一個得到機會。工業園區、物流加工、商業地產,以及服務一線城市居民旅游度假需要的旅游地產會因此興盛。這些開發機會,可能給房地產業帶來一個更大、更廣泛的市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