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3 01:39:36
在控股福汽集團后,福汽集團旗下另外三家整車公司福建奔馳、新龍馬,廈門金龍,將逐一浮現于東風公司的版圖之上。初步估算,未來雙方新增投資將高達200億元。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祝賀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祝賀 發自北京
在未來三個月,福汽重組合作項目的東風汽車公司 (以下簡稱東風公司)高管們,將頻繁往返于從福州到武漢的兩點一線之間。
繼5月16日東風公司與福建省政府簽署框架合作協議后,第三方機構對于福建省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汽集團)的審計與資產評估工作已經啟動,這項工作將持續至7月份。隨后,東風公司與福建一方將于9月份簽署股權轉讓和增資協議,持股福汽集團。
根據雙方協議,在福汽集團旗下的東南汽車實現30萬輛(含發動機)的年銷量后,東風公司將從福建省國資委手中再次接受股權讓渡,成為福汽集團的控股股東。
“如果能夠順利推進,(控股福汽集團的)時間節點是在2015年。”東風公司的一位內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未來福建基地將與廣州基地,都成為東風的南方基地。”
在控股福汽集團后,福汽集團旗下另外三家整車公司福建奔馳汽車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建奔馳)、福建新龍馬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龍馬),廈門金龍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龍汽車,600686,SH),將逐一浮現于東風公司的版圖之上。初步估算,未來雙方新增投資將高達200億元。
淡出東南汽車 三菱或待價而沽/
5月16日,在東風公司與福建省政府正式簽約前的兩小時,東風公司董事長徐平、總經理朱福壽一行與福建省政府領導、福汽集團董事長廉小強,走訪了位于福州閩侯區青口海峽汽車城的東南汽車生產基地。這里將成為東風公司布局福建基地的起點。
在東風公司副總經理劉衛東看來,東南汽車的生產基礎和市場運營狀態良好,對于東風“大自主”戰略能夠形成有利的支撐。
化解東南汽車復雜的股權關系,東風公司和福汽集團計劃組建新的投資公司的形式,“拿下”福汽集團對于東南汽車50%的控股權,并通過持有投資公司2/3股權的形式,實現對東南汽車的控股。但是,三菱汽車仍然持有東南汽車25%的股權。
“三菱退出(東南汽車),這是個必然趨勢。”汽車分析師鐘師認為,“對于東風來說,并不缺乏日系車的板塊。”
“三菱持有的25%的股權,原本也是屬于中華汽車的。目前來看,(東風)幫助中華汽車理順在華的合資關系,這一點更為重要。”一位接近福汽集團的人士表示。1996年東南汽車成立之初,由臺灣中華汽車與福汽集團分別持股50%;隨后,與三菱汽車工業株式會社(以下簡稱三菱汽車)有代工合作的中華汽車,在2006年出讓25%的股權給三菱汽車,將其引入東南汽車。
隨后,東風公司與中華汽車的母公司臺灣裕隆集團也成立了合資公司,這家臺灣汽車公司在大陸的業務拓展也有了新的支點。
“東南汽車的股東中有中華汽車,東風的合作伙伴中也有裕隆汽車,這也是雙方能夠很好溝通的地方。”劉衛東曾這樣意味深長地表示。對于三菱汽車所持有東南汽車的25%股權,劉衛東表示,將與三菱汽車進行“溝通”。
自2010年三菱汽車與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汽集團)簽署合資協議后,三菱汽車逐漸將車型引入和投資重心傾斜于廣汽三菱中。而在東南汽車中,三菱的身影也日漸模糊。
“三菱汽車不會輕易退出東南汽車,畢竟這里是其轎車生產基地。但是,三菱汽車近年來自身發展也遭遇了一些困難,如果東風出的價碼合適,對三菱汽車來說,也不失為一筆收益。”一位接近福汽集團的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三菱汽車2012財年全球銷量為98.7萬輛,同比增長1%。但是,在日本本土、北美和歐洲市場上銷量全線下滑。為從歐洲金融危機脫身,去年12月,三菱汽車以1歐元拋售其荷蘭工廠的交易,撤銷其歐洲生產基地。
分析認為,三菱汽車的增長預期仍然需要亞洲等新興市場的拉動。但在中國,三菱汽車的國產銷量“微不足道”。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顯示,2012年東南三菱汽車銷量為2.35萬輛,同比下滑24.4%;新合資公司廣汽三菱僅實現銷量近4000輛。
“接受條件退出東南汽車,三菱還可以空出一個合資名額,尋找新的合作伙伴。”上述人士分析稱。
將向新龍馬引入新車型/
在四顆“棋子”中,新龍馬被業界視為福汽集團最失意的項目。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身為新龍馬的控股股東,福汽運作該項目多年,累計投資高達20億元,但至今未現回報。去年由東風公司助力獲取生產資質后,成為其運作參股福汽的重要籌碼。
“各大汽車集團都在布置微車業務,有助于沖量。對于東風來說,利用新龍馬現成的基地布點新的微車項目,可以輻射江西、浙江、廣東等區域市場。”鐘師分析稱。
對此,東風公司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未來新龍馬項目上還將持續推進,引入新車型。”
翻閱新龍馬的資料,這一公司由福汽集團和龍巖市政府共同出資成立,其中福汽集團持股50.95%,龍巖工貿發展集團所屬龍巖市龍馬汽車工業公司占48%,其他占1.05%,注冊資本為10億元,福汽集團董事長廉小強直接擔任其公司董事長之職。
這家公司成立之初,項目規劃只限于出資方福汽集團和龍巖市政府之間的一紙協議,并沒有獲得國家部委的正式審批,車型包括輕、中、重型載貨汽車及環衛專用車、農用運輸車,設計年產能2萬輛。直至去年8月,國家發改委批準福建新龍馬汽車乘用車項目,股東方開始追加投資,轉型乘用車項目。
這背后的真正推手,正是與福建方面洽談重組合作的東風公司。
此前,福汽力推上馬新龍馬,意在與東南汽車形成“互補”,另辟“戰場”強化銷量和產業鏈,以彌補三菱、中華向東南汽車輸入速度的遲緩。廉小強也曾多次公開表示,要向新龍馬“加大支持”,投產微車及MPV、SUV等車型。但是種種美好的愿景,終因福汽自身“先天不足”而無力實現。
“在(新龍馬)這個項目上,股東方投入的資金約有20億元。”上述接近福汽集團的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上馬微車項目,在福汽集團層面也曾存在爭議,因為國內微車市場的產能已經顯現過剩,很難形成盈利。”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新龍馬銷量不足3000輛。而此時,距離該項目啟動已經過去8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未來接手新龍馬的東風公司將向其引入車型和后續的投產,未來三年福建省政府也計劃拿出6000萬元“補貼”東風公司的新車型的研發和導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