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0 00:58:2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玉敏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李玉敏 發自北京
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我國銀行結售匯連續出現了8個月的順差。其中,4月順差額為268億美元,較3月份下降136億美元。
某銀行業分析師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4月仍有較高的結售匯順差是熱錢流入的一個體現。近期人民幣持續升值,中間價屢創匯改以來的新高,企業也更愿意持有人民幣,在資產負債表上更多的愿意調整為資產人民幣化和負債外幣化,所以結售匯也出現了持續的順差。
銀行結售匯隨意性消弱/
數據顯示,4月份銀行結匯1400億美元,售匯1132億美元,結售匯順差268億美元,較3月份下降136億美元。這是銀行結售匯連續第8個月出現順差,今年1~4月,銀行累計結匯6113億美元,累計售匯4829億美元,累計結售匯順差1284億美元。
其中,4月銀行代客結匯1340億美元,售匯997億美元,結售匯順差343億美元。與代客結售匯順差相反的是,4月銀行自身卻出現了結售匯75億美元的逆差。此前,3月份銀行自身結售匯逆差42億美元。
熱錢專家、廣東省社科院教授黎友煥認為:“銀行代客結售匯出現順差而自身的結售匯卻出現了逆差,這種情況很正常,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銀行自身結售匯活動越來越多,在波動中出現順差和逆差都是一種正常的表現,而且數量還相對不大。”
外管局在 《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重點強調了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管理。除政策性銀行外,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限額計算公式為:“各銀行當月結售匯綜合頭寸下限=(上月末境內外匯貸款余額-上月末外匯存款余額×
參考貸存比)×國際收支調
節系數”。
黎友煥表示:“這主要是控制了銀行結售匯頭寸,削弱銀行結售匯的隨意性行為。減少金融風險。提升銀行資產的安全性。我認為,這次外管局通知的目的可能是打擊現在不少銀行直接或間接參與的境內外融資的非正常行為。”
2013年1~4月,銀行代客累計結匯5893億美元,累計售匯3856億美元,累計結售匯順差2036億美元;銀行自身累計結匯220億美元,累計售匯972億美元,累計結售匯逆差752億美元。同期,銀行代客累計遠期結匯簽約1080億美元,累計遠期售匯簽約826億美元,累計遠期凈結匯255億美元。
4月熱錢約207億美元/
某銀行業分析師認為,持續的結匯順差是熱錢流入的一個體現。隨著全球央行降息和人民幣持續升值,除了外貿企業存在強烈的結匯意愿,其他套利資金也傾向于人民幣市場。
根據 “殘差法”,4月外匯占款為2944億元,貿易順差為181.6億美元,FDI84.35億美元,初步計算4月熱錢約為207.5億美元。按殘差法計算,3月熱錢規模約260億美元,2月約為240億美元,1月份約為705億美元。由此可見,4月的熱錢仍然維持了相當的規模。
上述分析師認為,4月份以來,人民幣中間價的累計升幅已達到1%,人民幣升值勢頭并未明顯緩解,且升值預期仍然強烈。因此,銀行代客遠期結售匯簽約也出現了順差。4月,銀行代客遠期結匯簽約303億美元,遠期售匯簽約212億美元,遠期凈結匯91億美元,較3月遠期凈結匯44億美元高出不少。
黎友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國際寬松貨幣政策影響下,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而且我國的貨幣政策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和挑戰。當前人民幣升值已經影響了我國經濟社會的有序發展,尤其是外經貿首當其沖,不少低端的出口加工廠甚至感受到壓力已危及存亡。
5月16日,在“第二屆中國貿易發展論壇”上,國家外管局國際收支司分析預測處處長溫建東卻表示,這并不意味著熱錢在大量流入。他認為,貨物貿易結售匯順差是跨境資金流入或結售匯順差的主要來源。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結售匯順差是157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314億美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