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3 01:17:01
作為外貿企業來說,更需要做的是對產品升級換代,提高勞動生產率,用過硬的產品來占領國際市場,而不是繼續用低端產品來做大貿易數據。
◎周俊生
在對外貿易受國內外多重因素擠壓而增長乏力的背景下,如何培育我國新的外貿競爭優勢,已經成為未來中國保持外貿大國地位的一個嚴峻課題。有報道稱,由商務部副部長鐘山牽頭的新的外貿發展戰略規劃正在研究起草當中,并將于今年內出臺。據透露,有關方面的構想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仍有較大的挖掘發展空間,因此將作為下一步政府提升外貿競爭優勢的新的扶持對象。
外貿在我國保持多年的GDP高速增長中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是最近幾年出現了下降。其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全球市場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國產品出口的主要目標市場美歐日等在以往過度利用金融杠桿,做大金融市場,對實體經濟中的低端產業重視不夠,導致對國際市場產生了很強的進口依賴。我國以往的外貿之所以能夠發展,正好滿足了美歐日市場的需求,利用我國的“人口紅利”優勢,承攬了大量低端產業,成為他們的“生產車間”,同時也為國家創造了大量的外匯收入。但是,在危機爆發以后,美歐日為了保證其勞動力就業,開始重啟對實體經濟的扶持,從而使我國出口產品在其市場上的需求下降。
更為重要的是,美歐日為了保證本國企業的市場,對中國的出口產品進行“圍追堵截”,利用貿易保護主義來遏制中國在其市場上的份額。特別是美歐,對于中國出口動輒使用“反傾銷、反補貼”手段,認為中國政府對外貿產品生產企業實施過多的出口補貼,造成了不公平競爭。為了達到遏制中國產品的目的,他們經常對我國出口產品征收重稅,導致我國出口企業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生存。更為嚴重的是,由于美歐日連續推出貨幣寬松政策,對我國人民幣構成巨大的升值壓力,導致我國企業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匯兌壓力,出口貿易成了一樁無利可圖的生意。
很顯然,目前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問題,主要在于外部市場出現了不利于我國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并不是我國政府能夠完全駕馭的。國際市場對我國出口產品施加的貿易保護主義壓力,不管其理由是否站得住腳,美歐日等政府持續推出的寬松政策不管出于什么用心,都已經現實地對我國的出口產生了影響,這種影響不是短期內能夠消除的。當政府致力于對外貿進行規劃,希望其重現生機的時候,其著力點往往只能是再度運用出口退稅政策,這也是以往促進外貿時屢試不爽的手段。但是,出口退稅一方面給美歐日指責我國實施傾銷和政府補貼提供了口實,使出口企業承受更大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它固然能促進外貿數字的增長,但這種增長對于我國來說其實沒有多大意義,反而造成運用我國的財政資金補貼國外消費者的尷尬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務部正在考慮的規劃中,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寄予了很高的希望,期望其保持發展空間。但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往往在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等方面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其產品也只是低端產品,缺少技術附加值,企業得到的只能是微利,至于這些企業的職工,更是只能承擔繁重的勞動而領取微薄的薪酬。在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特別是勞動力結構發生很大變化以后,這種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沒有多少生存空間。政府如果繼續期望以勞動密集型產業來促進外貿,不僅會造成外貿生產企業在低水平徘徊,更容易造成利用政府的行政權力壓制工人提高勞動報酬的合法訴求的事實,加劇社會矛盾。這種教訓在以往并非沒有出現過。
對于我國外貿目前面臨的困難,我們更需要的應該是冷靜分析,審時度勢,而沒有必要由政府來制訂一個規劃,更不應該繼續走政府扶持的老路。實話說,指望以政府的一個規劃來統領變化多端的市場,是不可能收到什么效果的。作為外貿企業來說,更需要做的是對產品升級換代,提高勞動生產率,用過硬的產品來占領國際市場,而不是繼續用低端產品來做大貿易數據。更重要的是,在目前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的進程中,外貿企業也不妨因勢利導,參與到內貿市場,以內需市場來填補外貿不足所形成的利潤低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