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8 01:09:04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曾慈航
每經實習記者 曾慈航
臭名昭著的Libor操縱案讓眾多金融機構名譽受損,瑞銀、巴克萊等涉案銀行均遭受了巨額處罰。為了恢復投資者的信心,許多機構與個人都在呼吁對Libor利率進行改革。現在,監管機構終于計劃于今夏推出一份旨在更好地對Libor利率等多項金融基準(FinancialBenchmark)進行監管的文件。
詢價模式遭質疑
據彭博社27日報道,美國期貨交易協會的國際事務辦公室總監杰奎琳·梅薩(JacquelineMesa)本周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場圓桌會議中宣布,一個隸屬于國際證券事務監察委員會組織 (以下簡稱IOSCO)的行動小組,計劃于今年春季晚些時候或初夏時節,拿出一部旨在提升利率監管強度的原則性文件,這份計劃涵蓋了包括Libor利率在內的多種金融基準。
作為反映市場資金成本的重要指數,價值上萬億美元的資產在定價時均會受到Libor利率走勢的影響。該利率由作為英國銀行家協會代表的湯森路透公司(ThomsonReutersCorp.)進行計算和公布。每日,該協會都會向多家機構詢問,以了解它們愿意以何種利率來對不同時期的不同貨幣進行借貸。在排除了頂部和底部的價格之后,其余價格的平均數就是最終的利率了。
事實上,在Libor操縱案發生后,許多機構和個人便對此類金融基準的定價機制產生了疑問。曾領導行動小組對利率操縱案進行前期調查的加里·金斯勒 (GaryGensler),就對Libor目前定價方式的可持續性提出了質疑。金斯勒認為,此類利率應該是根據市場實際的交易,而非根據銀行的估計來制定。他表示,“只有用那些買賣雙方通過實際交易得出的數據,才能讓人們相信那(Libor)是被準確發現的。”
改革內容仍存爭議
雖然有監管人員認為,應根據實際交易情況來設定金融基準,但還是有如國際金融市場協會(以下簡稱GFMA)這樣的機構對此表達了不同的意見。
外媒報道稱,GFMA曾在本月11日向行動小組發過一封電子郵件,在信中,該協會表示,“GFMA認為,并沒有必要讓金融基準完全被實際交易情況所左右,只要有足夠強健的管控機制以及足夠高的透明度,(就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模式來決定金融基準能夠給投資者帶來很高的價值。”
此外,也有機構擔心,加強監管可能會對金融創新造成打擊。芝加哥商品交易集團 (CMEGroup)的總裁朱麗葉·溫克勒(JulieWinkle)就認為,“過度的監管會對創新性構成打擊。”
目前,眾多機構和投資者的各類意見均可能會對最終的文件內容構成影響,因為梅薩已表示,在拿出最終文件前,IOSCO還會繼續向公眾尋求更多的意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