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3-02-25 09:43:53
專家建議,如果要投資理財,一定要投資自己看得懂的產品。
2012年末,多家銀行頻頻爆出理財產品風波,建行代銷信托產品浮虧超50%,工行前員工私賣理財產品致客戶虧400萬,其中,華夏銀行“中鼎財富”系列理財產品致客戶巨虧事件更是被推到了漩渦的中心。在昨天甘肅衛視播出的《新財富夜談》節目中,財經評論員葉檀、好買財富董事長楊文斌、國泰君安證券高級經濟學家林采宜、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一同探討“影子銀行”。
“影子銀行”的理財亂象
境內“影子銀行”問題發酵的同時,境外銀行也同樣被曝光。東亞銀行有一款境外理財產品“利財通”投資系列1期,浮虧比例更是令人不寒而栗。該款理財產品的廣告詞為“首月保證年收益率30%的固定收益,有機會縮短投資期至2個月更可賺取年收益率15%紅利收益”。事實是在2007年發行2個月后該產品就浮虧了70%,最嚴重時候虧損90%,至今,依然虧損近60%。
這款產品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慘重的損失?記者找到了此前購買該款理財產品的谷女士。據谷女士稱,“當時廣告上寫的特別有誘惑性,說發生像目前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是0.7%。可是這個產品實際上第一個月就虧了10%了,第二個月就發生了它所謂的只有0.7%可能性發生的事件。”
葉檀:谷女士投資45萬,到現在為止賬面上大概只剩下14萬人民幣。產品資料顯示這款產品所有資金投資于“瑞銀優秀香港股票掛鉤可轉換結構型票據”。說得很復雜,最好玩的是這個投資者去問銀行究竟投了哪幾只股票,銀行說這是商業機密,絕對不能說。像這樣一款結構性產品的風險到底在什么地方?
林采宜:上述產品含有對賭條款。對賭里面有兩個風險:一個是系統性風險,比如股市下跌30%,很容易達到它的觸發點;第二個風險就是你的委托人,就是掌握這個產品的經理,他的選股能力,選不好的話,系統風險會被放大。作為投資者是無法把控的。所以千萬不要買自己看不懂的東西。
葉檀:2008年金融危機這么如火如荼,主要是因為結構性產品,衍生了N次后,你已經不知道它是什么玩意了。這個產品從2007年開始一直還能活到現在,居然還有人去投資,投資者現在還是這么糊里糊涂嗎?
楊文斌:金融風暴之后,應該是明顯少了。剛才提到投資者去問銀行的客戶經理到底投了什么,其實他也說不出來,因為這個產品背后有一個很龐大的金融工程團隊在運作。在我們這個金融市場里邊,投資者跟產品最終提供方之間有一個最重要的角色,就是金融服務商。銀行、券商都可以承擔第三方角色。我們看到在爆發出的眾多實例中,基本上沒有一個不是跟中介商的誤導有關系的。問題的本質就是中介服務商肯定是違背了職業道德,把不適合的產品賣給了不合適的投資者。
林采宜:其實監管的點就在這里,銷售這種理財產品的機構是否有充分的及時的風險提示?只要有充分證據證明你已經充分提示過了,那你就可以免責。
“影子銀行”的陽光化
葉檀:銀行理財產品會越來越多,會不會爆發大規模的風險?比如信托或地方債集體爆發風險了,有沒有這種可能性?
林采宜:中國有這么龐大、越來越活躍的影子銀行跟兩個因素有關系:一個是存貸款利率管制,利率沒有市場化。越來越多的錢從銀行存款賬戶“搬家”到理財產品,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逃避利率監管的一種方式。這種趨勢不斷倒逼利率市場化。一旦利率真的放開,可能有一部分資金又回到了銀行存貸系統里面。第二個因素是政策限制。現在信托最大的兩塊是什么?一塊就是政府地方債平臺,一塊是房地產信托。不允許地方政府發債,它只好走信托。房地產公司,尤其是房地產上市公司不允許貸款、發債,它也只能走信托這條道了。我覺得只要政策管制有所改變,那么影子銀行的結構、利率或者風險都會有所改變。
葉檀:有一家銀行向我推薦一個理財產品是地方政府債,收益10%挺高的。我一看發債的地方心里就發怵,因為那是個沒錢的地方。這種產品要不要買?
林采宜:地方財政現在的確是寅支卯糧了。它要拉動區域的經濟,又不允許發地方債,那么它就通過信托,實際上起到了地方政府發債的功能。但比較糟糕的是8到10的高收益是政府承受不了。地方政府主宰的項目哪有這么高的收益率?地方政府兜不了底,中央政府一定會兜底,它實際上是一個準政府債務。它哪怕通過期限結構的改變,發新債還舊債,我個人非常堅定的認為本金是不會有問題的,但高效益就不能保證。
趙錫軍:未來影子銀行應該從暗處走向明處。你可以發債、貸款、發信托計劃,但核心是信息一定要透明,相應的風險在那。有一件蠻可怕的事情是,大家都在買產品,結果評級公司給的評級都是3A。
葉檀:從評級到監管,未來風險能不能控制住?
楊文斌:從未來的趨勢來講,我不那么樂觀,也不特別悲觀。重創型危機的可能性比較小。中國銀行的董事長肖鋼都在公開場合強調影子銀行風險,說明我們已經意識到這個風險了。今年可能有一些局部風險會出來。信托中40%是對接銀行理財產品的,體量很大。如果地方政府發債沒有放開,房地產繼續管制,會有一系列連鎖的反應,但大事出不了,只是小的修復。最關鍵的是什么:放松管制,利率市場化,這樣“影子銀行”才能起到它應該有的作用。
葉檀:中國現階段經濟大規模擴張的背景下,銀行既然滿足不了所有的融資需求,那么影子銀行的誕生就是必然的事情。但是我們也看到,在影子銀行和理財產品的發展過程中,既有道德風險,還有金融風險,我想除了監管層要加強監管,金融中介市場對風險控制也非常重要。最后建議:如果要投資理財,一定要投資自己看得懂的產品。(文字整理:陳靚)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