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8 01:38:45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黃琳涵 發自上海
每經實習記者 黃琳涵 發自上海
《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草案)》(以下簡稱《召回條例》)日前正式被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條例規定,“生產者經責令召回拒不召回的”,將被處以缺陷汽車產品貨值金額2%以上10%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由許可機關吊銷有關許可。
這一召回新政的通過,預示著我國汽車召回制度由2004年實施的“部門規定”上升為國家法規。這一政策頒布后迅速引起了業界關注,原因在于,面對召回新政,汽車企業可能面臨千萬元以上的罰金。
但是業內人士認為,該條例產生的效果并不一定能達到理想效果,汽車召回一直存在“實施容易監管難”的現實問題。原因在于,汽車召回分為主動召回和被動召回兩種。其中,被動召回相對復雜,目前在操作和監管上都存在漏洞。
監管體系尚不完善
盡管近兩年國內汽車召回的頻率與數量不斷增加,但是召回的數量與比例仍然無法與國外成熟市場相提并論。
根據中國質檢總局缺陷產品召回管理中心的數據,2009年美國新車銷量是1043萬輛,召回1784萬輛、571次,相當于銷量的170%;日本新車銷售460萬輛,召回311萬輛、291次,相當于銷量的68%;當年中國新車銷量1364萬輛,召回136萬輛、56次,僅為銷量的10%。
“巨大差距并不代表中國汽車產品質量都沒問題、不需召回,而是我們的召回辦法還不完善,監管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汽車行業分析師賈新光表示。
他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坦言,這份看似威懾力很強的召回條例實際上還存在不少問題,雖然對懲罰力度加強,但對于執行、監管的相關細節并不明確,比如如何建立、何時建立相關配套系統。
賈新光分析認為,目前我國針對汽車召回還沒有建立完備的監管系統,這其中應包含信息分享系統、投訴處理系統、事故分析系統等內容,缺一不可。
以美國為例,美國早在1966年就開始對有缺陷的汽車進行召回,主管部門為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美國法律規定,如果汽車廠家發現某個安全缺陷,必須通知NHTSA以及車主、銷售商和代理商,然后再進行免費修復。NHTSA負責監督廠家的修復措施和召回過程,以保證修復后的車輛滿足法定要求。并且每年該國政府都會自行購買一批汽車,對其質量做不定期抽檢。
由于美國還設有第三方召回檢測機構,在認定是“主動召回”還是“被動召回”的基礎上,再檢測該召回報告是否準確,是否有“化大為小”虛報召回問題的嫌疑。
對于汽車企業而言,在召回之前一般會做成本分析,例如成本不高的零配件出現問題,企業一般會選擇召回;如果成本太高,汽車企業多會選擇維修處理或者延保,因為召回所涉及的費用不僅僅是零部件本身的費用,還包括問題檢測費用、新方案可行性試驗費用、下放至各銷售終端的準備實施費用等。
因此賈新光建議,應該在《召回條例》的基礎上,向國家質檢局提出每年召回汽車數量的“指標”,“只有做出硬性指標規定,才會有更大動力讓監管得以落實。”
強制召回還是自主召回?
對于汽車召回,國內消費者往往存在認知誤區。有部分中國消費者認為“召回”即為質量不過關,進而影響對企業品牌形象的認知,這也是車企不愿召回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召回在發達國家屬于正常現象。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指出,召回是一種雙向保護,既維護了消費者權益,也避免了車企遭遇更大的經濟損失,相當于給了企業“修補機會”。
但是,崔東樹提出,要注意是“誰在召回”?從世界范圍來看,召回可分為強制認證、自主召回及自主認證、強制召回兩種。前者是指汽車從生產之初就接受政府強制認證,發生問題時,廠商會實施自主召回;后者則為汽車在生產之初實行自主認證,并未受到政府認可,被政府強制召回。之所以本次條例姍姍來遲,也是因條例引出了第三種可能性,即“強制認證、強制召回”。
根據已經通過審議的條例草案規定,批量汽車產品普遍存在危及安全使用質量問題的,應當立即停止生產、銷售、進口,由其生產者實施召回,并及時發布產品缺陷信息,對實施召回的缺陷汽車產品,生產者應當及時采取措施消除缺陷。消除缺陷費用和必要的運送缺陷汽車產品費用由生產者承擔。草案還對生產者隱瞞汽車產品缺陷或不按規定召回缺陷汽車產品的行為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
對此,一位不具名的分析人士認為,《召回條例》通過,將會產生更多車企、更多頻次的召回事件。對于跨國汽車企業而言,由于其所在國大多有較為完備的監管系統,強制召回只是移動了召回的平衡支點,以更強的懲罰力度匹敵高昂的召回成本。對于國內車企而言,由于之前很少出現召回,因此在“被動召回”之前,倒不如選擇主動召回。另外,懲罰力度加大、執行力度加強也會督促汽車廠商在生產時更加重視質量。
“汽車召回的數量,代表政府對汽車質量管理的水平。”賈新光認為,假如監管不得力,檢測過程無法透明,哪怕條例更嚴,也會遭遇執行難的問題。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troyoo.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