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1 00:53:53
宏皓(金融學家)
這次美國推出QE3,再加上歐洲央行也推出無限量購債放水,可以說是“超級放水”。日本央行19日宣布,將基準利率維持在零至0.1%的實質零利率水平,這是今年4月以來日本央行再次擴大貨幣寬松措施。在日本央行“緊跟”的同時,包括印度央行和澳大利亞央行在內的多家央行均透露了將進一步寬松的貨幣政策傾向。
國內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經濟下行風險依然嚴峻,但通脹似有所抬頭,實體經濟出現“滯脹”特征。在此背景下,QE3帶來的外部輸入型通脹,將使我國“穩增長、控通脹”等多重政策目標實現難度加大,使貨幣政策陷入兩難困境。
一般來說,QE作為一種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傳導主要是通過4個途徑來實現,即財富效應、利率渠道、匯率渠道和信貸渠道??梢哉f,QE3的推出同樣可通過這幾條途徑來影響國內經濟。但是這種影響是間接的,而且當前中國經濟條件與美國差別很大。雖然美國QE3的推出同樣會通過流動性、匯率等多條途徑來影響中國經濟及金融市場,但我們必須關注最為關鍵的幾個問題:
第一,當前中國仍然是一個不完全開放的市場,特別是金融市場,這就使得國際市場流動性擴散到中國得有更多的條件。第二,中國政府對QE3的應對方式與思路,如果像2008年那樣隨風起舞,那么QE3很快就會傳染到中國,如果央行根據我國經濟周期與歐美國家完全不同的情況 (歐美國家的重點是如何讓危機中的經濟復蘇重新走上增長之路,而中國則面臨重大的“去房地產化”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確定貨幣政策,那么美國政府希望中國央行再次隨風起舞,基本上不可能實現。第三,既然當前中國的經濟增長周期與歐美國家有很大不同,那么中國貨幣政策也不會把重點放在刺激資產價格快速上漲而以財富效應來推動經濟增長上。特別是中央政府明確表示嚴厲遏制投機性住房需求,就是對QE3最好的回答。
QE3對中國經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與沖擊,但不會如有些人所鼓吹的那樣大。現階段,尤須適度控制財政與貨幣政策工具的釋放,盡可能使用數量手段對沖流動性,避免我國貨幣過快升值,同時也要做好應對匯率摩擦、外貿爭端、抑制通脹、熱錢監管等方面的長期準備。如果拋開經濟轉型的宏觀大略不顧,在沒有對宏觀經濟作徹底體檢并拿出有效應對藥方的情況下,再度舉起投資大旗,注定是次優決策。
未來中國經濟的出路在哪里?最核心的內容依然是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結構調整。不過,轉型和調結構只是戰略目標,在操作層面上,還需要更加具體的著力點。中國經濟未來要維持長期競爭力,應該抓住關鍵的地方:中國經濟不能放棄“制造優勢”,中國提升制造業層次有著很大的空間;沒有制造業支撐的城市化和服務業都缺乏牢固的產業基礎。
眼下,在經濟增長處于下行區間時,即使是有效的宏觀政策,最多也只是刺激經濟增長的誘導因素,并不構成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而外部需求下降引致的出口衰退,正是中國降低對美歐市場過度依賴、加快經濟轉型的時間窗口。從操作層面看,政府在穩增長、促發展的同時,應加大研發投入,促進國內低成本的技術轉移,提高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水平,在相關配套條件支持下,打造內生經濟增長模式。中國經濟要維持長期競爭力,找到新的發動機,出路就是提升制造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