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0 01:01:16
拜耳醫藥(中國)華南區骨干付玲(化名)突然被強行解雇,該事件折射出拜耳在中國銷售結構調整帶來的震蕩,外資醫藥企業在華銷售的一些“隱秘手法”也逐漸顯現。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齊文婷 宋麗發自深圳、東莞
每經記者 齊文婷 宋麗發自深圳、東莞
近日,拜耳醫藥(中國)因一樁“高層被強行辭退”事件而受到業界關注。
付玲(化名)是拜耳醫藥中國區華南區骨干,她怎么也沒有想到,為公司辛苦打拼15年,卻突然被強行解雇了。付玲認為這與她轉發了一封舉報公司內部腐敗的郵件有關。
付玲被解雇是否與轉發這封郵件有關,因拜耳方面拒絕詳細說明無法證實。但該事件卻折射出拜耳在中國銷售結構調整帶來的震蕩。同時,外資醫藥企業在華銷售的一些“隱秘手法”也逐漸顯現。
女經理突然被炒
拜耳醫藥(中國)是世界五百強企業德國拜耳集團在中國的三大子集團之一,旗下的拜糖平、拜新同、拜阿斯匹靈三種藥物,在中國的年銷售額均超過10億元。
讓拜耳醫藥(中國)近日被聚焦的,并非其驕人的業績,而是一樁“高層被強行辭退”風波。
拜耳醫藥在中國分為北區、南區和中區三大區域市場,廣州大區是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3年,拜耳醫藥(中國)廣東銷售團隊創立,1997年付玲加入了公司,到今年,她已為該公司服務了整整15年,負責多年相關產品線在華南地區的銷售工作。
“7月13日,從上海趕來的拜耳醫藥(中國)南區的3個上司,帶著3個人忽然出現在我的辦公室,告知我已被解雇,并讓我交出電腦立馬離開公司。”付玲說,“我在2008年11月就與公司簽署了無固定期限合同,我當時的職位已經是大區經理,而且業績在南區也是最好的,去年公司還選我為優秀員工,本來8月8號就要去領獎了。”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付玲認為,造成她被“強行”辭退的原因,與4月份她轉發了一封揭秘公司內部問題的郵件存在關聯。
據了解,今年4月,拜耳醫藥(中國)浙江區員工實名舉報南區普藥及女性健康產品部銷售總監彭群武有做假賬單報銷巨額費用等行為。上述舉報內容在國內網站上廣泛傳播。
付玲也收到了這封舉報郵件,并將其轉發給了拜耳醫藥(中國)的核心管理層。6月底和7月初,付玲的上層領導和HR(人事)分兩次找其談話,讓她“不要有顧慮,好好做”。然而,10天后,公司方面的態度卻發生了180度轉彎。
7月13日下午,付玲突然被從上海趕到廣州的拜耳醫藥(中國)南區的高層“炒掉”,并被告知,因為她違反了公司規定,所以不給予任何經濟賠償。
《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顯示,付玲被解雇的原因是:“7月間,直線經理連續3天無法聯系上你;7月,在未履行請假手續的情況下無正當理由不參加公司重要會議;6月,拒不履行管理人員職責,不配合公司處理違反合同規定的員工”。
對此,付玲的代理律師、廣東法則明律師事務所梁浩儒律師表示,目前他已向拜耳遞交了律師信,下一步將申請勞動仲裁。“付玲與拜耳簽署了長期勞動合同,公司要解雇她必須要有法律依據,即其行為是否觸犯法律法規、是否給公司造成重大損失,以及要有相關的合同依據。拜耳公司認為付玲行為違規,卻并沒有給出充分的、符合邏輯的證據,而只是單方面做出了牽強的陳述。”
對此,彭群武表示,辭退員工的理由,由公司統一的新聞發言人發表,他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提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連續4天致電拜耳醫藥公關部門,均無人接聽。記者通過拜耳醫藥(中國)南區總經理周紅聯系到其媒體對接部門,得到答復是,“廣東發生的個別員工勞動合同糾紛一事,為保護所涉及員工的個人隱私、名譽以及公司權益,我們不對此事作公開評論。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一直并將嚴格遵照勞動合同法及公司相關規章制度處理所有人事及合規問題”。
緣起“舉報信”?
付玲被解雇是否與轉發這封舉報郵件有關,因拜耳方面拒絕詳細說明無法證實。那么,這封舉報郵件究竟說了些什么“秘密”?
據了解,今年4月,拜耳醫藥(中國)浙江區有員工稱自己實名舉報彭群武做假賬單報銷巨額銷售費用,并提供了部分做假賬用的發票號。而這封“舉報信”被廣泛地在天涯論壇等網站上發布。
根據“舉報信”,彭群武利用手中權力威逼利誘下屬大區經理及地區經理聯合起來為其做假賬“洗錢”。做假賬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子虛烏有的醫院會議作為名頭,串通旅行社(供應商)開出發票沖假賬,然后將報銷費用收入囊中;另外一種是提高實際開會費用,從中吃回扣。舉報材料稱,其中2011年11月中的7場會議無中生有,共計產生約50萬元的費用。
記者向拜耳公關部門核實此事,公關部張小姐以“公司內部員工的問題都會按照公司規定處理”為由拒絕進一步詢問。
付玲表示,舉報這件事是“有人做了替罪羊”,舉報人也已離開了拜耳。
拜耳內部人士李先生 (化名)表示,醫藥外企銷售部門的高層,手中掌握著公司最重要的營銷資源,每年營銷經費多達幾千萬元,這成為了很多人競相爭奪的“肥肉”。
“各個大區的營銷費用主要按照產品的市場份額進行分配,手中管的地區越好,費用自然也就越高。”李先生說,醫藥行業的“潛規則”正是體現在這種巨額的營銷費用上。
“一線的醫藥代表主要有兩種推廣方式,一種為請醫生吃飯,這種費用有明確規定,每人費用300元;另一種就是更重要的活動了,本地區的會議費用幾萬元、全國性的會議十幾萬元、如果送醫生出國開會、旅游一次就要花上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而這一塊也是油水最多的。”他說。
不過,李先生的上述說法未獲得拜耳方面的證實。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銷售總監權力非常大,他們不但決定了銷售人員關于醫院的分配,還決定了指標的分配和活動經費的分配。從某一角度看,他們決定了誰是全國銷售冠軍,因為他們可以給某銷售員分配最好的醫院、最低的指標。
對于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醫藥營銷專家楊昌順表示,一方面,外資企業在國內沒有“老板”,最大的老板也是“打工的”,因此,比較容易形成利益團體;另一方面,如果某個高管履新,他就會按照自己的思路組建新團隊,如果任用老部下,他做起事來會更加從容。因此,容易出現“新領導上任,會帶一批屬下一起上任”的情況。
拜耳在華的人事“洗牌”
拜耳醫藥(中國)自2008年起發展勢頭勇猛,近年來在華戰略升級。
2010年1月起,拜耳醫藥(中國)由于業績飆升,從亞太區單獨分離開來,升級成為直接向總部匯報的區域,北京為業務中心。
2011年3月,拜耳醫藥普藥全球商業管理團隊遷至中國。時任拜耳醫藥(中國)總裁的李希烈表示,要“關注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地區的需要,并快速做出適合本地區的決策來”,拜耳醫藥(中國)因此宣布成立北部、南部和中部三大區域市場。
拜耳醫藥(中國)南區成立后,顧欣鑫被任命為總經理,南區銷售市場總監現由張劍鵬擔任。此次“強行辭退事件”的主角付玲,當時被任命為廣東省心血管產品組大區經理,彭群武則先后擔任浙江和福建抗生素組大區經理,浙江和福建普藥產品銷售總監,南區普藥和女性健康事業部銷售總監。
2012年5月,廣東心血管產品大區拆分為廣州心血管大區和深圳心血管大區。付玲的管轄范圍由廣東全省變為廣州大區,而在2008年到2010年期間,付玲一直擔任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和海南五省區心血管產品的大區經理。
付玲表示,2011年公司整體架構調整導致她范圍縮小,她沒有怨言。但是,對于今年上級突然割裂廣東大區的行為,付認為“是對她個人的打擊報復”。
拜耳醫藥(中國)南區員工劉先生(化名)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彭群武及他提拔的大區經理或者產品線銷售總監上任后,他和一些老同事都成了被打擊的對象。
“公司這幾年一直在進行架構調整,原因就是新上任的領導可以利用這種手段進行不斷的洗牌,把重要職位都換成自己的人,通過這種方式他們結成了利益集團,為了除掉絆腳石,所以對我們進行打擊”,他說。
值得注意的是,張劍鵬是從拜耳西區總經理的位置調任南區銷售市場總監,而他早前曾經擔任過抗生素組全國銷售總監。
彭群武在浙江和福建普藥產品銷售總監的位置上曾提升10名醫藥代表為地區經理,其中有9名來自抗生素組,后又被安排在其他產品線上;同時提升到大區經理級別的2名地區經理也來自抗生素組。
“2008年以前,拜耳要提升一個地區經理,要過五關斬六將,最后面試到全國總監,現在想提拔誰卻是領導說了算。”
對于劉先生的說法,本報記者未獲得拜耳醫藥及相關人士的回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