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0 01:01:1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國棟 發自包頭
每經記者 張國棟 發自包頭
當稀土行業整合推進到今天,組建“行業三甲”的南方企業整合原有思路已在悄然生變。
8月9日,第四屆稀土產業(國際)論壇上,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鐘可祥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目前的南方稀土整合現狀,已經跟國家原來的期望是有些不同。目前,廣東、福建分別以廣晟有色和廈門鎢業為主導各自建立了地方稀土產業集團。即便在整合步伐較為緩慢的江西省,也已醞釀出了本省整合平臺的雛形。
與此同時,組建中國北方稀土集團今年將有很大推進。包鋼稀土總經理張忠透露,“方案已經到了最高層手中,可能很快就會獲得批準”。
五礦、中鋁等央企“跑馬圈地”
按照此前國務院下發《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在稀土行業的整合思路,南方離子型稀土將形成前三名稀土企業產業集中度達80%的目標。工信部也在多個場合曾提出要成立2~3家大型稀土企業集團的想法。
此后,五礦集團、中鋁等一些央企加快了兼并重組的步伐,并在江西、廣西、湖南等省份迅速形成“跑馬圈地”之勢。據了解,目前,在南方各省份中,江西、廣東、湖南等已經有了不少投資者進入,但局面很復雜也很難說清。而國內一些央企,也曾前往福建省與廈門鎢業洽談合作,“只要有想法的都去談”。
不過,當稀土行業整合推進到今天,原有整合思路已經在悄然生變。
8月9日,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鐘可祥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目前的整合現狀,已經跟國家原來的期望是有些不同,“現在,除了福建省,廣東前期也成立稀土產業集團,另外江西也在做這方面的籌劃,這跟國11條(上述若干意見)的思路是有些不一樣了,因為情況在變。”
資料顯示,今年2月27日,廣東稀土產業整合有了實質性進展,當日,廣東省以廣晟有色為核心,成立稀土產業集團掛牌。福建省近日也明確以廈門鎢業為主導整合省內稀土資源。
即便在整合步伐較為緩慢的江西省,也已醞釀出了本省整合平臺的雛形。“江西稀土集團”的初步組建方案已經獲得了江西省政府的認可。“有江西稀土行業協會權威人士向記者透露。
在鐘可祥看來,南方離子型稀土要形成前三位達到80%的格局,現在仍存在很大困難。
但上述新的整合態勢,實際上已經得到政府層面的“默認”。工信部副部長蘇波明確表示,稀土大集團的整合也要考慮地方利益,不然無法得到地方的支持和配合。“央企要參與整合,不一定要控股,參股也可以。整合主導權也可以在民企手里。”
北方稀土企業集團呼之欲出
8月9日,包鋼稀土總經理張忠向《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記者透露,組建中國北方稀土集團今年將有很大推進,“方案已經獲得自治區政府主席的親自簽發,并已經上報國務院。也上報了工信部,方案已經到了最高層手中,可能很快就會獲得批準”。
早在今年3月份,由內蒙古經信委會同企業制定的《中國北方稀土(集團)高科技股份組建方案(征求意見稿)》就已經提交工信部,后者原則同意了方案提出的稀土集團組建步驟。
據了解,稀土整合分步實施、分類區別劃分,而組建北方稀土集團正是以輕稀土為關鍵詞的第二步。按照此前方案,上述大集團戰略,將由包鋼集團牽頭,聯合甘肅稀土集團公司,吸收四川、山東等地骨干企業共同發起設立。“四川、甘肅、山東,非常有意愿以輕稀土為主體重組,近期會有實質進展。”張忠說。
而根據整合計劃,包鋼稀土在其第三步會將重稀土納入其中,“大集團不能完全以輕重來劃分,會側重輕稀土,今后也會有重稀土加入。”張忠說。早在去年,包鋼稀土已經進軍重稀土,將觸角延伸至江西。
盡管整合步驟清晰,但截至目前,以包鋼稀土為主導的內蒙古區內第一步整合并未最終完成。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目前,內蒙古區內35家企業的整合淘汰方面,包鋼稀土已對關閉的22家上游稀土企業給予補償,剩下13家企業正在洽談。“去年自治區內整合已經階段性完成,現在所剩的13家企業,正在洽談如何整合在一起。”張忠說。
“包鋼稀土把這些企業整合過來,怎么分配,比如手里指令性指標,你有分離,他有分離,這塊蛋糕怎么切?到時候搞不好大家都吃不飽。”包頭當地稀土企業高層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悉,包鋼稀土對上述13家企業也有新的整合打算。“逐漸引導新材料、功能材料方向發展,希望13家整合到包鋼稀土以后,不完全只做原材料。”張忠說。
·相關新聞
稀土協會秘書長馬榮璋:
去年稀土走私超2萬噸
每經記者 張國棟 發自包頭
“正規的出去應該是18600萬噸(實物量),實際上國外買到的中國稀土量將近4萬噸,這個東西怎么出去的?肯定是走私的。”稀土行業協會秘書長馬榮璋如是稱。
在第四屆稀土產業(國際)論壇上,稀土走私的話題再次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去年以來,工信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海關總署等開展了稀土生產、環保、走私專項整治活動,其中,查獲稀土走私案件10余起。
海關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稀土出口的配額是2.4萬噸稀土氧化物,折合實物量是大約3萬噸,但去年的實際出口是1.86萬噸的實物量,稀土配額有40%沒有使用。
據馬榮璋透露,今年出口配額仍然有3萬噸左右,但由于稀土價格上漲抑制稀土需求、國外用戶足夠的儲備、美國開始生產占有部分國際市場等原因,配額仍然不會使用完。“今年上半年總共出口不到5000噸,照此計算,今年出口約1萬噸。”
不過,盡管稀土配額大幅過剩,但國外稀土廠商仍能正常運營。而稀土走私,是國外減少從正常渠道進口稀土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論壇現場,馬榮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2011年海外稀土進口統計比中國海關出口統計高出1.2倍,“也就說走私量是正常出口的120%,走私十分猖獗”。據國外海關統計,國外從中國進口的稀土總量已經達到了4.092萬噸,相較出口實物量,通過走私出去的稀土量超過了2萬噸。
考慮到國際上對中國稀土的需求仍將持續旺盛,稀土仍能為走私者帶來暴利,稀土走私現象還將持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