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智庫 2012-07-17 14:13:55
在產能過剩和出口受限的當下,擴大內需才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首選之法,通過釋放居民的購買力來增加消費。
每經編輯 趙慶
經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2012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27098億元,按照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8%。其中,一季度增長8.1%,二季度增長7.6%。
二季度經濟增速繼續放緩,其7.6%的增長率創下了自2009年二季度(7.9%)以來三年新低,從而引起了社會各界熱議。樂觀的人認為這是中國經濟“調結構”的必然結果,雖然經濟增速放慢了,但老百姓的幸福感增強了。悲觀的人則認為這說明中國經濟進一步放緩,有緊縮趨勢,未來堪憂。關于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有個“8%”的說法,以至于產生了“保八論”。考慮到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如果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了,確實很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就業問題。大家對08年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我國沿海地區2000萬農民工返鄉的問題應該還記憶猶新。
中央在年初制定了全年GDP增速7.5%的預期目標,雖然7.5%和8%沒有太大區別,但這向社會各界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中央希望通過適當降低經濟的整體增速來換取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改善。其實我們談“調結構”已經談了很多年了。我們一般所說的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即消費、投資和凈出口。雖然這三項中的任何一項的增長都能帶動經濟的整體性增長,但真正影響居民福利的,還是消費。根據經濟學中流行的效用論,我們用“效用”這一術語來表示居民的滿足感或幸福感,而效用則正是消費的函數。通過調整消費數量(這一調整將受到收入水平和價格水平的影響)來最大化自身的效用水平是居民的基本行為方式,而這也將決定其福利水平。畢竟,消費才是終極目標,投資只是過程和手段。因此,把消費作為經濟中的大頭是最合理的結構。歐美發達國家消費占GDP的比重普遍為60%甚至70%以上,印度也達到了62%,但是我國的消費僅占40%不到。
提振消費在我國也已經談了很久了,但收效有限。而投資和凈出口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卻繼續扮演了經濟增長的主力。雖然投資和出口對于促進經濟增長而言,是非常好用的手段,但其副作用也是非常之大的。先從投資來說,投資從本質上來看是一種曲折的經濟增長手段,即犧牲一定程度的當前消費,從而換取未來財富和消費的增加。所以可以看出,當前的投資越大,當前所做出的“犧牲”就越大。畢竟投資帶來的GDP增加只是賬面上的,而當前的消費才是實打實的幸福感。
中國文化里歷來強調節儉、隱忍,所以多投資到還是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但投資的最大作用也是其最大的副作用,就是所帶來的未來的產出增加。如果未來的產出無法被消費所消化,它就變成了過剩產能,是一種浪費。其實中國現在已經出現了全行業產能過剩的苗頭。而鋼鐵行業和汽車行業就是縮影。
再來看出口。中國龐大的出口部門其實也是和自身龐大的投資所匹配的,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產能過剩的問題,但其副作用也是明顯的。一方面,出口所帶回的大量外匯,讓曾經珍貴的戰略資源變成了燙手的山芋,既面臨著外匯資產貶值的風險,又帶來了大量外匯占款引發的國內貨幣巨量超發的問題,給國內帶來了較大的通脹壓力。
其實如果我們從經濟學中的一般均衡的視角來看中國的經濟問題,很多矛盾都會顯得非常清晰了。要發展中國的經濟,首先必須面對一個歷史原因形成的巨量的人口問題,在經濟學上我們稱其為勞動要素。勞動要素全部用在生產上,就是充分就業;而勞動要素閑置得越多,失業問題也就越嚴重。失業是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政府最頭疼的問題之一,因為它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