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智庫 2012-04-10 10:42:18
每經智庫專家馮海寧認為,樓市調控最終還是需要法律手段。期盼中的“住房保障法”變成了“住房保障條例”,很讓人失望。
每經編輯 趙慶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已經開始起草《基本住房保障條例》,起草完成后,將交國務院法制辦審訂。條例草案將對保障性住房的公平分配、退出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路徑進行規定,以清除保障房牟利空間。此前在歷年全國兩會上呼聲甚高的“住房保障法”,已經“退格”為《基本住房保障條例》。(4月8日《重慶商報》)
這是讓人很意外的一條消息,期盼中的法律變成了條例。如果這條消息所說的屬實,則不免讓人有些失望。盡管條例的立法效率較高,能及時彌補住房保障法律法規的不足和遺憾,但公眾仍然希望制定法律,因為法律與條例在制定主體、效力、實施權限范圍等方面是不同的,法律效力無疑要優于條例。
據相關報道,2008年10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出臺了五年立法規劃,規劃制定或修改64件法律,其中就包括“住房保障法”。據說,這部法律應該在2013年前正式出臺。但目前還看不到一點“住房保障法”即將出臺的跡象,這似乎也印證了法律“降格”為條例不是傳說,很可能是事實。
制定“住房保障法”的重要性、迫切性不言而喻。1998年房改以來,由于重市場輕保障,大量民眾的居住權益需要制度來保障,但多年來我們只有層級較低、內容分散、漏洞頗多的“管理辦法”,如《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廉租住房保障辦法》;而且,這些“辦法”在現實中很多時候淪為擺設。
盡管早在1998年房改時政策就明確以經濟適用房來保障絕大多數人的住房,但我國真正進入“住房保障時代”是在2007年,當年啟動了大規模保障性安居工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不僅計劃建設1000萬套保障住房,并明確提出今后五年計劃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建設在大提速,然而,制度建設卻不見大提速。
試問,僅靠一部《基本住房保障條例》能解決2007年、2011年以來保障房建設大提速帶來的諸多問題嗎?眾所周知,保障房不僅在分配環節、質量方面、配套方面問題多多,而且在物業服務、監督機制、退出機制等后續管理方面問題同樣有很多,但我們在制度上并未及時進行有效糾正。
就拿保障房的牟利空間來說,需要法律清除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開發商以次充好,在建筑質量上有不少牟利空間;主導保障房分配的某些官員通過倒賣房號來牟利;地方政府把保障房用地變為商品房用地來牟利;很多保障房申請者擁有多套保障房,通過出租或上市交易來牟利……
可以說,保障房目前已是百病纏身,亟需要以權威的法律來刮骨療毒。一部條例能否擔當這樣的重任值得懷疑。而且,不僅保障房需要法律治病,樓市調控同樣需要法律。因為“住房保障法”不只是針對保障房制定的法律,對商品房問題同樣有效,也就是說,“住房保障法”的核心應該是“保障居住權益”,自然也包括商品房。
雖然樓市調控目前取得成效,但主要依賴于行政手段,不僅作用有限,而且也不持久,最終還是需要法律手段。因此,亟需要制定“住房保障法”。盡管制定“住房保障法”牽涉的利益主體比較多,爭議比較多,但不能因為有爭議就擱置下來,然后以條例來代替法律。
在筆者看來,“住房保障法”“降格”為條例,不僅是制度效力的問題,而且影響公眾的信心,讓人有一種挫敗感,不免給人留下公民居住權益不受重視的印象。我們要意識到,與房地產有關的《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土地法》等法律本身就不太健全,需要修法;一部“住宅法”研究制訂了將近30年至今沒有下文,難道說要讓“住房保障法”重走“住宅法”的老路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