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7 01:36:50
該標準的出臺,可以說是去年持續熱議的 “亞硝酸鹽”“真假血燕”等事件的第一顆果實,但對于市場混亂的燕窩行業,該單一指標可能只是個開頭。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亞蟬 發自廣州
每經記者 李亞蟬 發自廣州
“亞硝酸鹽危機”頻發的燕窩行業終于告別了無標準時代。
衛生部近日公布對燕窩中亞硝酸鹽含量的標準,規定生產經營和進口食用燕窩,其亞硝酸鹽應當小于等于30mg/kg。
該標準的出臺,可以說是去年持續熱議的 “亞硝酸鹽”“真假血燕”等事件的第一顆果實,但對于市場混亂的燕窩行業,該單一指標可能只是個開頭。據了解,除了頻繁曝出含亞硝酸鹽外,市場上燕窩造假、以次充好、壓重量等問題頻出。
限量30mg/kg
近日,國家衛生部在官網貼出一紙通報食用燕窩亞硝酸鹽臨時管理限量值的簡短文件。根據該文,衛生部根據《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組織開展了食用燕窩亞硝酸鹽風險評估,制定出了食用燕窩亞硝酸鹽的臨時管理限量值,即30mg/kg。
簡短的一個數值,其實是經歷了“千呼萬喚”而得來的。
不管是青睞燕窩產品的消費者,還是燕窩生產銷售企業本身,恐怕都忘不了去年。去年,著名燕窩品牌“燕之屋”被曝檢出含亞硝酸鹽,加上此后燕窩行業發生的 “真假血燕”事件,這一切給市場帶來了一陣風波,整個燕窩行業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然而尷尬的是,事件暴露了燕窩行業多年來一直缺失標準和完整規范,不論是消費者維權還是企業自辯,都缺乏依據。
“此標準的建立意義重大,一方面給各地海關、檢驗檢疫部門、質監部門提供了檢驗標準,促使其在執法過程中有理可據,推動了燕窩產品市場抽檢活動,科學的數據結果也讓消費者放心;另一方面,對正規生產廠家而言,該標準有利于提高企業產品的說服力,推動產品品牌的建立和培育,同時也將有利于進一步規范行業環境,嚴重打擊各種造假售假行為。”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如是評價。
據了解,亞硝酸鹽在環境、食品和水中天然存在,屬于食品污染物。《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05)規定了食品中亞硝酸鹽限量,其中腌菜的最高限量是20mg/kg。這一數值是在自帶污染類食品的亞硝酸鹽限量中是最高的。
如今,燕窩打破了這一紀錄。
標準是怎么制定的?
去年燕窩行業一系列風波后,國內加強了對此行業標準制定的關注,而作為中國燕窩主要供應國的馬來西亞,也加快了對相關標準的制定。
據媒體報道,針對燕窩中的亞硝酸鹽含量問題,馬來西亞頒布了一個屋燕安全標準:沒有加工、清洗過的燕窩,要確保亞硝酸鹽含量在70mg/kg以下;加工后可以直接食用的燕窩,則要求在30mg/kg以下。
“30mg/kg的標準算是從嚴的了。”燕之屋連鎖機構品牌部經理沈小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那么,這一標準是如何制定的呢?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確定的亞硝酸鹽每日膳食允許攝入量(ADI)為每千克體重0~0.07毫克。
為制定此標準,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與馬來西亞食品安全專家就燕窩亞硝酸鹽問題開展了合作研究,分析了不同加工階段燕窩的亞硝酸鹽含量變化情況及其可能導致的健康風險。
通過綜合分析清潔過的家燕窩亞硝酸鹽含量和我國居民燕窩食用情況,評估認為在食用燕窩亞硝酸鹽含量小于等于30mg/kg情況下,按照較高消費量8克/天(相當于每日食用1~2盞燕窩)計算,人體亞硝酸鹽暴露量小于ADI值的5%,對健康風險極低。
據了解,衛生部即是在此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制定出食用燕窩中亞硝酸鹽臨時管理限量。
業內稱標準有待充實完善
在昨天(4月6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燕之屋對于衛生部制定標準表示支持。
據業內人士透露,除了亞硝酸鹽問題和血燕爭議外,目前國內的燕窩市場仍然存在諸多亂相,包括造假、以劣充好、壓重量等的問題均非常多。而此前有媒體報道,目前不少酒店賣的燕窩大多為假貨。
在周思然看來,單一的亞硝酸鹽標準難以真正規范此市場。
周思然認為,如此亂相與行業標準缺失有關,導致燕窩行業處于缺乏約束的狀態中,造成各地海關、質檢部門等面臨執法困難的局面。
此外,不少燕窩屬非法入境,多數存在產地不明、無生產批號等問題。同時,燕窩不屬于藥品,也不屬于保健品,它不受藥監部門的監管。
據了解,去年的一系列風波對燕窩市場造成強大打擊。
上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廈門有兩家頗有影響力的燕窩企業受此影響不得不轉賣茶葉和酒,而燕之屋的短期銷售額受影響也達一半以上。
后來,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又組織修訂并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攜帶、郵寄進境的動植物及其產品和其他檢疫物名錄》,首次將燕窩(罐頭裝燕窩除外)列入嚴禁攜帶或郵寄進境項目。
今年初廈門召開了“燕窩產品標準研討會暨燕窩產業標準化論壇”。據了解,在該論壇上,多家燕窩企業表示希望建立全國性燕窩協會,通過此協會與相關部門溝通,推動制定一套完整的標準體系。
“仍然需要有關的專家學者,通過大量的調查分析,制定出可供參考的數據庫,作為日后評判產品質量的依據。”周思然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