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5 01:44:4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硯丹 李智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李智
昨日(3月14日),《每日經濟新聞》獨家報道了 《超日太陽四季度巨虧1.5億元 逆寒流預喜實為‘迷魂湯’》,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對于“業績變臉”的原因,超日太陽(002506,收盤價13.93元)歸咎于“應收賬款增加導致計提的壞賬準備增加;以及因歐元匯率下跌導致匯兌損失增加所致”。
不過,記者調查發現,上述兩個理由無法支撐超日太陽前后兩次業績預告之間巨大的差異。超日太陽業績變臉的背后,或許還有另外的故事。
公司解釋難撐“變臉大戲”
在三季報中,超日太陽曾預計,公布2011年全年凈利潤同比增長50%~70%,但最終的業績卻出現了逾六成的下滑。對于業績大幅變化的原因,公司歸結于兩點:一是由于組件銷往電站的經營模式轉型,使得客戶平均回款期加長了約三至五個月,公司滾動的應收賬款總額同比有較大幅度增加,計提壞賬準備同比也有較大幅增加;二是受歐洲債務危機影響,全年匯兌損失同比依然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但是上述兩項真的會對公司業績造成如此劇烈變化嗎?《每日經濟新聞》進行了簡單測算,發現上述兩個原因并不足以解釋業績預告和實際業績之間高達2.48億元的差距。
先來看應收賬款。公司第四季度單季收入9.7億元,考慮最極端的情況,即這9.7億元的營收全部為應收賬款,由于1年以內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比例為5%,這將形成4850萬元的壞賬準備。
再來看匯率。超日太陽的市場主要在歐洲,因此歐元走勢對公司業績具有極大影響。受歐債危機影響,去年四季度,歐元兌人民幣區間跌幅4.80%。
假設超日太陽兩次業績預告之間的差額2.48億元全部由壞賬準備和匯兌損失組成,那么剔除4850萬元新增壞賬準備后,公司匯兌損失的金額為1.99億元。相比四季度9.7億元營業收入,占比達到20.52%。
從現有資料來看,歷史上超日太陽的匯兌損失占比從未達到20%的高位。招股書顯示,2010年上半年,歐元兌人民幣匯率由9.797下滑至8.271,半年時間降幅高達15.58%,遠高于去年四季度的降幅,期間超日太陽匯兌損失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4.89%。與無錫尚德、天威英利、江蘇林陽等基本相當。
此外,超日太陽還特別說明:“公司可通過縮短外幣兌付期限、開拓非歐元區市場、加大歐元區進口設備及原材料,以及人民幣遠期結匯交易、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交易等外匯衍生金融工具鎖定實際收到外匯貨款時的結匯匯率。”
由此可見,無論從歐元的下跌情況、歷史上和同行的匯兌損失占收入的比重,都不支持超日太陽的匯兌損失達到1.99億元。也就是說,公司上述兩個理由:壞賬計提增加以及匯兌損失并不足以解釋兩次業績預告之間的巨大差距。
關于匯兌損失問題,超日太陽董秘顧晨冬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于歐元匯率波動,公司將根據公司的外匯管理制度進行操作,在恰當的時候進行一定量的匯率鎖定,以避免匯率下跌給公司帶來損失,穩定公司的經營業績。而除了壞賬準備和匯兌損失外,公司加快電站的建設,前期費用投入加大,也造成了利潤的減少。”不過,即使面對記者再三追問,顧晨冬依舊不愿透露匯兌損失在營業收入中的確切占比。
業績風險公司渾然不知?
去年10月22日,超日太陽預計全年凈利將大增;春節后,這一預測大幅下調至預減35%~65%。面對如此巨大的業績差異,投資者不禁會問,難道超日太陽在當初樂觀預增的同時,沒有意識到可能面臨的風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公司2011年以來的財務數據后發現,其實在去年年初,應收賬款增加的風險就已經出現。但公司卻似乎視而不見,或者“見而不說”
一季報顯示,公司2011年初應收賬款余額約為6.50億元,到一季度末增加至9.92億元,去年中報時暴增至19.26億元,已經超過了上半年17.98億元的營業收入總額。到三季報時,應收賬款增長至20.35億元,對此公司表示,前三季度銷售客戶基本集中在光伏電站建設商,其建設運行機制導致回收期較傳統零售客戶更長。
由于應收賬款大增,導致超日太陽應收賬款周轉率從2010年末的5.79%,下降至2011年三季報的2.03%。
即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超日太陽在三季報中仍樂觀表示,受益于產業鏈進一步完善,以及投資電站項目提升了盈利能力,預計2011年全年凈利潤同比增長的范圍為50%~70%。
難道公司管理層真的沒有意識到可能出現的壞賬準備風險?恐怕不是。因為業界對于公司這一風險的警告并不鮮見。
就在三季報公布后,民生證券在季報點評中立刻指出,公司面臨著應收賬款增多帶來壞賬損失的風險,分析師更是因為考慮到下半年光伏市場的不景氣,下調了超日太陽的盈利預測。
同樣基于壞賬損失的風險等因素,海通證券則直接將公司的評級從“增持”調低為了“中性”;此外,華泰聯合證券等公司也提示了這一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