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1 01:24:18
近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表示,將抓緊研究制定進一步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這表明,文化產業有望獲得財政稅收雙重支持。
此前的10月18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 《決定》),之后,市場的投資人氣迅速向文化產業聚集。
文化產業是否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體制改革如何推進、文化產業如何扶持?《每日經濟新聞》就此專訪了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向勇。
對話記者陳舒揚對話嘉賓向勇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文化管理體制亟待改革NBD:向老師,您好!我們知道您曾參與主持數十項由文化部等部門委托的研究課題、地方文化產業規劃項目,這次文化產業新政的出臺,在您看來有哪些亮點?
向勇: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強國”的發展目標,并明確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思路和具體做法,具有全新的時代意義。通過中央全會決定的最高形式,把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發展進行了一個全局性、整體性的戰略指導,把以前只限定在文化主管部門的文化建設與發展,擴展到了政府的各個部門、各級政府。隨著學習六中全會精神活動的深入開展,各個部門和各級政府的主要領導將會在觀念上,重新思考我國的文化發展問題和本部門與文化產業發展的深度對接。因此,從全局來看,它的標志意義、歷史價值、對政府決策者的思路和觀念的巨大影響,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發揮持續性、深遠性和實質性的作用。
NBD:有哪些具體工作要做?
向勇:這次進一步明確提出,把文化產業推動建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但要實現這個目標,不僅需要文化產業在現有基礎上倍增發展、快速躍進,而且文化產業本身也要轉變發展方式,依靠內容創意、版權擴張和跨業融合,抓住文化產業的新興業態,鼓勵文化消費,這些都還有很多基礎性的工作要做。
我們現在對文化產業的表述,從中央到地方是有區別的,一些地方想方設法把跟文化產業有點關系的周邊產品都拉進來,文化產業的核心層都一樣,但周邊層每個地方都五花八門,比如說湖南把煙花爆竹也算作文化產業。因此,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一個強制執行、全國統一標準的國家文化產業指標統計體系,規范指導各地文化產業發展,不能跟文化產業的外延無限擴展拉大。
第二,加強政府規范管理,切實推進文化大部制的政府文化管理體制改革。
第三,由全國人大頒布一部“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法”,來指導不同部門的文化管理。
第四,要調整政府的干部績效評估的考核指標。當前我們在經濟發展領域淡化GDP,放慢經濟發展的速度,可是反而在文化建設領域強調GDP。文化具有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要把文化發展的責任分解成可操作的績效指標,落實到干部選拔、任用的績效考核中去。
政策扶持需有長期心態NBD:對于將文化產業發展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目標,哪些文化項目可有所作為?該如何扶持?
向勇:今后,那些跟新興技術相關的文化產業新型業態將會得到飛速發展,比如數字內容產業、網絡文化產業,還有文化產業通過創意設計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提升傳統產業的文化附加值,帶來文化產業與產業文化的聯動效應推動。《決定》專門強調 “文化產業與旅游、體育、信息、物流、建筑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相關產業文化含量,延伸文化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這是值得關注的。
NBD:如何讓文化產業的扶持政策能落到實處、并發揮作用?
向勇:目前,我國政府推動文化產業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財政支持,一種是政策扶持。我國各地的文化產業扶持政策越來越同質化,大多參照之前建設工業園區、科技園區的優惠政策制定,比如稅收減免、單款貼息、獎勵補助、房租減免等,導致一批候鳥型企業在優惠政策享用完后,就轉到別的地區注冊企業。文化產業除了融資、技術、交易等公共服務平臺的扶持外,還更應在創意引導、氛圍培育、產權開發、文化積淀、人才培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要有長期的扶持心態。
NBD:如何從金融方面支持文化產業?
向勇:我們在運用金融創新的手段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全世界范圍來看都是比較領先和大膽的。2010年九部委聯合出臺了 《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已經從金融支持的角度扶持文化產業的各種可能模式和產品形態都描述得很清楚了,關鍵是具體落實的問題。
現在除了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大城市外,全國其他地區對這些金融手段還抱有相當大的猶豫態度。畢竟大部分文化企業資產都很小,只有無法量化評估的版權,如何建立一個金融風險分擔機制的文化金融環境,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在實踐中推進。
最近兩年,各地文化產權交易所發展比較迅速,從總體上來說推動了文化產品的融資步伐。但有些創新模式,比如藝術品證券化交易模式,我們應該謹慎研究,謹慎推進。總之,文化產業的發展本質上還是靠內容創新,不能一味靠金融手段放大文化產業的商業價值,而忽略了文化產品的文化價值。
NBD:如何避免各地文化產業的沖動,避免文化產業泡沫?
向勇:傳統產業只關注區域市場,所以各地通過激烈的招商引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大。文化產業的消費市場是全國市場和國際市場,需要形成競爭優勢,而非發展比較優勢。因此,文化產業的特色發展非常重要,不能盲目依賴園區的物理空間、技術的新興載體和金融的杠桿平臺推動文化產業的規模化發展,雖然這些手段也非常重要。要靠領軍人才、創意團隊,要真正靠傳播國內外的產品說話。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的發展方式,偏重以物質生產的方式推動文化生產,文化發展的觀念還需要進一步轉變、突破。
民企如何參與文化改制NBD:文化體制如何進行改革?
向勇:全行業的體制改革要推向更加深遠。目前,廣電領域的文化體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演藝產業也基本完全改革。但還有一些領域,比如傳媒領域改得還不是很徹底,只是通過制播分離進行了機制創新,但電視臺、廣播臺這些播出平臺如何改制,公共電視臺和商業電視臺今后如何分類管理,這些問題還沒有涉及;在出版領域,對民營書商作為新興出版力量開始關注,還是沒能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還沒有獲得書號權。電影產業的改制比較徹底,但在內容審查和管理方面還應進一步突破。《決定》提出了“完善文化產品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就是要推出既符合主流價值觀和國家文化安全的需要,又考慮市場和消費的需要,能夠創立一種新的、既不同于西方內容分級制,也不是傳統的靜態審查制的內容評價和管理方式。
NBD:民營企業如何參與文化體制改革?
向勇: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就是依靠市場機制配置文化資源,就是要打破我國長期依靠國有文化企業和文化事業單位進行文化產品的供給模式,通過政策調整和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和計劃,其本身就是給民營企業以巨大的發展機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就是追求國家利益至上的公平與效率,把文化事業單位和國有文化企業推向市場,與民營企業同臺競爭,從這個角度來講,進一步增加了民營企業進入的機會。今后,通過營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民營企業將在“投資核準、信用貸款、土地使用、稅收優惠、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對外貿易和申請專項資金”等方面獲得很大的發展空間。
當然,政府的公共文化資源要進一步通過市場機制、競爭法則進行公平公正地配置,通過政府采購、項目招標等方式形成國企和民企的競爭狀態,進一步增強企業的活力。應該鼓勵有多元的創意氛圍和營造公平的創業環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