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4 01:18:40
種種跡象表明,與生態產業相呼應的金融業被西安市政府放在了突出位置。早在世園會期間,西安已召開過數場以 “西安建立區域金融中心”為主題的金融會議。“西安將把金融業從優勢產業向支柱產業轉變,預計 ‘十二五’期間,金融業在西安GDP中的比重將達到10%左右。”西安市副市長黃海清在2011西安(浐灞)金融高峰論壇發言中提到。
然而,欲奪西部金融中心寶座的并非只是西安,成都和重慶為此紛爭多年。對西安而言,其在三地的金融實力排名方面亦不占優勢。“就目前的情形而言,成都、重慶的實力要強一些,西安雖然起的有些晚,自身的稟賦卻也不容小覷。”當地金融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
“隨著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快速發展,商貿和金融的總部會進一步向西安地區聚集。同時陜西的能源礦產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在完善產業鏈方面西安亦可提供一些重要的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承惠則認為。
可以預想到的是,成都、重慶、西安三地關于西部金融中心爭奪的“硝煙不斷”,最后誰能執掌西部金融牛耳,還尚待觀察。
1.謀劃金融中心 事實上,西安對區域金融中心的籌謀已久。2008年4月,浐灞金融商務區項目啟動,兩年之后,西安市政府將浐灞金融商務區升格為西安金融商務區。與該金融商務區成立相應的是,陜西省政府2008年對陜西省金融產業作出重大部署,明確提出以構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為目標,建設浐灞金融商務區。陜西省常務副省長婁勤儉在2011西安(浐灞)金融高峰論壇上公開表示,西安金融商務區作為陜西省打造西部重要金融中心的具體承載地,將建成為聚集國內金融機構和配套商務服務機構,擁有較強資金融通和金融服務能力的金融功能區。
作為后起之秀的西安金融商務區在推進步伐上亦顯得較為務實,負責該項目的西安浐灞生態區管理委員會 (以下簡稱浐灞管委會)經濟發展局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西安金融商務區立足實際,分步驟實施,其初步計劃是輻射陜西、西北,在此基礎上推動西安建設西部區域金融中心和歐亞大陸橋國際金融中心。
根據浐灞管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西安金融商務區的簽約入區機構已達到50多家,其中包括金融監管機構、金融總部、金融機構后臺、金融中介服務機構、金融要素市場以及商業配套項目,總投資超過300億元。期間,長安銀行、永安保險、海航集團西北總部、國家開發銀行陜西分行陸續簽約入區。
空白的“處女地”上打造金融產業,并非易事,西安金融商務區亦是在坎坷中前行。多次調研西部金融產業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主任張承惠在上述浐灞金融論壇發言時說,“西安的金融商務區的知名度在不斷地提高,我記得2008年和2009年的時候,如果和金融機構談起西安的浐灞、西安金融商務區,大家一片茫然,不知為何物,而現在金融業界內對浐灞和西安金融商務區都有了一定的認可。”
2.資源與科技稟賦 作為西部開發橋頭堡的西安,亦受到中央政府的諸多政策傾斜,而此類政策亦被解讀為西安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有力支撐。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提出,要把西安建成國家重要的區域性金融中心。此前中央政府的文件中要求將西安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而該文件提及的另外兩個城市分別為北京和上海。
婁勤儉認為,西安要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從文化歷史底蘊來講,是當之無愧的。但是,作為相關的產業的發展,特別是金融業的發展亦至關重要。
“在歷史機遇的大背景下支持西安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成為陜西省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國家在宏觀規劃中賦予了陜西要把西安建成區域性金融中心這樣一個目標。”婁勤儉表示。
然而,對有意入駐西安金融商務區的企業而言,中央的扶持政策是重要籌碼,而地方的“資源”稟賦方才是產業的根基。
對西安而言,資源稟賦讓其打造區域金融中心的底氣更為充足。根據2007年陜西省國土資源廳的公報,陜西省列入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產保有資源儲量潛在總值超過42萬億元,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居全國之首。鹽礦、煤、石油、天然氣的儲量均位居全國前列。婁勤儉認為,從能源儲量的角度而言,把陜西作為21世紀中國能源的主要積蓄地,亦為金融業基礎發展提供了舞臺。
實際情況,不僅是能源,擁有1000多所科研機構,130多萬科研人員,航天、航空、電子等核心關鍵技術的陜西,在科技資源統籌發展方面亦具有極高的稟賦。國務院頒布的“關天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建設以西安為中心的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從國家戰略層面上對此進行了肯定。
“西安在前幾年的發展中,主要是技術輸出地支撐了改革開放期間‘中國技術’的崛起,而今國家把改革開放的前沿放到了陜西、放到了西部,西安能夠把這些技術轉化為產業、轉化為競爭優勢,它必須要靠資本的融合。現在關鍵是金融資本如何和產業結合的問題,這時候正是銀行家和企業家大展宏圖的時候。”上述浐灞金融論壇中,陜西省常務副省長婁勤儉如是表述。
3.三地紛爭 皆因對區域金融中心的垂涎,作為西部金三角的成都、重慶、西安先后加入這場金融遭遇戰。對于如此強有力的兩個競爭對手,后起之秀西安所面臨的挑戰不容小覷。對成都、重慶、西安三地的金融產業進行調研之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承惠認為,西安和成都、重慶相比較,在打造金融中心方面各有優勢,也各有弱點。
上述金融研究所的報告認為,西安的優勢就是科技和教育的優勢,同時還有高新技術產業、裝備業、航天業、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但相對西安來說,重慶的傳統制造業非常發達,交通運輸設備、生物醫藥這些制造業在全國具有領先地位。
“重慶的兩江新區是內地唯一的國家級開發新區。為了建設兩江新區,國家給予的優惠政策是比較浦東和天津濱海地區的,可以說,重慶的兩江新區擁有內地最優惠的政策支持。”張承惠認為。
對作為西部金三角重要一極的成都,該份報告認為成都的優勢在于其軟實力方面,成都的商貿物流發展得非常迅速。此外,成都的電子信息、金融后臺、金融外包服務已經初具規模,而這些方面西安相比成都有著一定的劣勢。
“重慶和成都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方面,建設的啟動要早于西安,因為他們先起步,西安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說西安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如果不加快步伐的話,這個差距有可能會繼續拉大。”張承惠在浐灞金融論壇的發言中如是表述。
作為后起之秀的西安,欲與成都、重慶爭奪西部金融牛耳,顯然并非一日之功。
西安市主管金融工作的副市長黃海清認為,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設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他說:“建設西安金融中心,首先是由陜西的金融大市轉變為國內區域性的金融強市;其次是從單純注重信貸融資向更加注重社會融資總量轉變,并且將金融業從優勢產業向支柱產業轉變;再次是加快資本市場和政府投融資體系建設以及金融機構的引進力度。”
4.西安的路徑 資源和科技優勢是西安發展區域金融中心的天然 “稟賦”,然而如何將“稟賦”進行轉化?以此推動區域金融中心的建立,此過程并非易事。對上述問題,張承惠認為,西安金融商務區首先要借助地區的產業優勢成為產業金融中心;其次西安地區特有的人才、科技優勢可以發展成為金融信息服務中心;再次,可以成為金融服務的示范中心,包括人才的培育、新產品的研發、交易的規范化、程序化。
除此之外,張承惠還認為西安金融中心在管理體制、開發模式、金融資源分散方面需要進一步突破。“西安金融商務區的建設管理體制的層級相對比較低,效率和成都、重慶相比有些欠缺。另外,在開發建設的領域,西安金融商務區的規劃、拆遷、招商等這樣一些工作還分散在不同的部門和機構,整體上難以形成合力,權責還不是特別清晰。”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則提出,西安應加大對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支持力度,在金融發展過程當中,偏向于對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優先支持。此外,還要注重對特色金融產業的扶持。
“建設區域金融中心,一定要尋找到發展的支點,金融產業的發展必須要有實體經濟的支撐。經濟發展和金融中心建設是一個同步互動的過程,如果處理好這個問題,我相信不遠的將來,整個西安的經濟發展水平會大幅度提升。”
對于上述建議,西安市副市長黃海清則表示,“我們將西安金融商務區定位為金融機構聚集區,金融服務外包產業基地后臺區,以及金融綜合服務配套區,陜西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也出臺了有關的配套政策。我們將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發展思路,通過起步、拓展和深化三個階段,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西安金融商務區逐步成為機構聚集、服務便捷的金融商務核心承載空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